不思量,自难忘
——辞别2014年逝世的传媒人
by钮海津
当北方下着雪南方下着雨东西方都在忙着把新桃换旧符的时候2015年扑棱带飞的来了。
冷风徐徐,黄叶飘飘;月末盘点,年终总结,昨晚我念起了2014年逝世的资深传媒人,郭永华,过国亮,罗孚,徐行,李春雷,王亦君,杜修贤,伊梦兰,陶玉亮,谭文瑞,高斯,杨伟光,王钧,孟昭瑞,……,窗外苍空茫茫他们音容历历,苏轼哭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于2014年逝世的,这些,曾经铁肩担正义的前辈;这些,曾经妙笔著文章的同年;这些,曾经风雨写大字的新晋,将永久地留在2014年,留在同业一起耕耘过的一座又一座的媒体山里。而我们中,活着的愿意坚持理想的并握紧手中笔的且自强直立前行的传媒人,正在掀开2015年的门帘,但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昨晚,我再次复习了2014年逝世的传媒人:
一月
——《广州日报》主任记者郭永华,2014年1月10日逝世,享年85岁。从25岁的青春年华到70岁的古稀之年,郭永华为新闻事业默默耕耘40载。她曾在广州率先报道青年女工向秀丽保护公产的英勇事迹,在全国引起轰动。她主编的《广州日报·五层楼下》,开创了与读者书信互动,并以押韵短文进行舆论监督的报道模式,深受读者欢迎。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和网络,传媒人与受众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书信。“我记得小时候在母亲的书桌上,经常看到一摞摞的读者来信,她在单位看不完就会带回家里看,几乎每封都会拆开仔细阅读,还会边看边做记录,从不随便丢弃”,同是传媒人、郭永华的女儿陈小华追思。
四月
——《南方都市报》记者过国亮,2014年4月12日凌晨6点半因肝癌逝世,年仅32岁。作为《南方都市报》时事新闻中心珠海新闻部首席记者,他多次参与重大事件的新闻采访,他曾在汶川地震时悄悄帮助一名受灾女孩;他曾受托带着百万元捐款到温州,拟捐给温州动车事件中救出的小伊伊;他在证实患上原发性肝癌住院后,还反复提及成立一个能惠及所有媒体同行的行业互助基金……。今年1月,过国亮突发肝区疼痛,被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中晚期。过国亮与妻子汪雯均同是传媒人,他在生病后无法写稿,妻子也无暇兼顾工作,他们孩子今年才3岁多。“命运向我露出爪牙,我向他做个鬼脸”,这是过国亮生前住院时写的一句诗。
五月
——前《新晚报》总编辑罗孚,2014年5月2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3岁。罗孚,原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是香港的老报人。他曾任香港《大公报》属下《新晚报》总编辑,著有《南斗文星高》,书中罗孚先生写的作家有曹聚仁、三苏、叶灵凤、侣伦、金庸、梁羽生、董桥,还有女作家小思、西西、亦舒、林燕妮、钟晓阳等。罗孚早年在广西桂林加入《大公报》后,先后在桂林丶重庆丶香港三地《大公报》工作。1983年被以“美国间谍”罪判处十年徒刑,此事轰动海内外。罗孚先生有两位后来名满天下的同事,查良镛(金庸)和陈文统(梁羽生),在他们的创作中,罗孚起了推升的作用——经常催促他俩写写写!所以罗孚常被人们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催生婆”。
——《都市快报》副总编徐行,2014年5月4日下午自杀离世,年仅35岁。《都市快报》总编朱建称,年前两个部门的工作压在徐行身上。新媒体工作要上早班,报纸工作要上夜班。领导曾问徐行要不要做些调整,徐行回答:“没有大问题,自己能克服。”但徐行的妻子称,他从1月份开始整夜失眠,一直到现在,吃安眠药也没用。他的胃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烧灼感。但他在报社里从未和人说过。甚至,当他的家人要来找报社领导汇报时,他都坚决阻止了。 “你太优秀,所以要扛的担子就越来越重。你太尽责,所以就把自己逼到了无人理解的死角”,《都市快报》总编辑朱建发表微博哀悼:“对不起,我不能早一点看出你的疲惫。对不起,我们同在战壕,除了不停地面对挑战,却忘却了隐藏在内心的敌人。这个敌人,才是生命的死敌。今夜,酷冷难消,泪水难尽,我们都是抑郁症患者”。
——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李春雷,2014年5月22日凌晨逝世,年仅48岁。消息称,李春雷系罹患肝癌。李春雷1966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铁力市,1987年8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后又在中国新闻学院国内报道班获第二学士学位。2012年12月,李春雷调至新华社宁夏分社,担任主持工作的副社长,今年5月刚被任命为正社长。
——《新民晚报》体育记者王亦君,2014年5月27日凌晨在住处主动终止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8岁。王亦君两年前被查出腿部患骨瘤,高位截瘫后病情恶化。为避免麻烦他人,平静做出各项安排之后,跳楼身亡。当年王亦君以江苏常州高考状元成绩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就职于《中国体育报》,是《中国体育报》的名记之一。后转投新民晚报,成为新民晚报的驻京记者。他以报道体育赛事著名。2008年,王亦君担任中国女足新闻官。王亦君报道女足很多年,在队员们中很有威信。根据足协相关负责人介绍,选择这样一个人做中国女足新闻官,是充分考虑了新闻界和女足队员的感受,觉得王亦君能在女足教练、队员和媒体之前架起桥梁,沟通好各方面的关系。在王亦君办公室挂满的国内外各项赛事活动采访证件是其平生挚爱。他的朋友张卫悼念:“我们相识十几年,交集均在中国足球。虽交往淡如水,几乎不曾忆有觥筹交错,却心中仰止,历久弥深!亦君博学,却从不跋扈,常留颜面于四方;亦君仁厚,却从不畏权,永循体育大道于民。刚知天命,却猝然离世,痛兮!悲兮!天,何以如此妒杀英才!好人!”
六月
——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2014年6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杜修贤1926年生于陕西米脂,1944年参加八路军,师从吴印咸学习摄影。1954年调新华通讯社任记者,先后任北京分社摄影组组长、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摄影代表作有《历史性的握手》等。他跟随中国总理周恩来到过30多个国家,在毛泽东身边也有10年左右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凡是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毛泽东、周恩来的新闻图片,大多出自杜修贤之手。1966年“文革”之初,当他跟随周恩来出访罗马尼亚归来,刚下飞机就被接到新华社大院关押,罪名是“顽固不化、死不悔改的特务、间谍”。之后,他被下放到车间当定影工人;厄运至此还没有完,1968年,杜修贤被“流放”到新疆。1969年8月,苏联在中国新疆铁列克提地区制造了流血事件,与他同去的几位记者遭遇不测,魂魄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而他则活着回到了北京,并成为自“文革运动”开展以来周恩来、邓颖超在西花厅后厅里会见的第一个客人。
——前《摄影新闻》文字记者兼摄影记者伊梦兰,2014年6月28日逝世,享年86岁。伊梦兰1930年生于中国南京,曾任职时事通讯社及泛亚社等媒体,是台湾第一位女摄影记者。她于1949年到台湾后几经换职,终于担任广播电台担任主持人,1957年改任《摄影新闻》文字记者兼摄影记者。她曾参与“八二三炮战”采访,也曾访问过蒋介石与宋美龄。她于1999年退休。
七月
——郑州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陶玉亮,2014年7月1日凌晨2点11分因重度肺炎引发肺功能衰竭逝世,享年48岁。陶玉亮1966年8月出生于河南开封杞县,1988年7月毕业与郑州大学历史系,1991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郑州晚报社。1999年起,历任《郑州晚报》新闻调研室副主任、评论部主任、编委,《郑州日报》新闻评论部主任、编委、编辑中心主任、总编辑助理。2007年任《郑州晚报》副总编辑,2011年任《郑州日报》副总编辑。2014年2月任郑州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他,一步一步地进入到媒体核心。
——《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谭文瑞,2014年7月29日5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谭文瑞是中国大陆《1978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共同撰稿人。他1922年出生在广东新会,194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在《人民日报》工作40余年,曾担任过编辑、记者、评论员、国际版主编、国际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他于1956年开始撰写针砭时弊的讽刺诗,先后发表800余首,内容既有国内题材,也有国际题材;1985年他受命负责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他和丁聪、华君武等漫画家以“诗配画”的形式出版了《世态万象》。他去世的那天,今年7月29日下午,在人民日报社编委会会议中,社长杨振武提议,为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社老领导、原总编辑谭文瑞同志默哀,以表达对他的哀思和崇高敬意。
八月
——钛媒体联合创始人李庆波,2014年8月4日因病逝世。他的同事说:“你创业太拼命了”。李庆波,东北人,清瘦矮小。“一直以来身体不是很好,常年看病吃药”。在钛媒体的四个联合创始人中,“他的脾气最好,骨子里透露出东北人的豪爽和技术人的踏实,总是在默默埋头做事”。
九月
——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2014年9月21日逝世,享年79岁。他1935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人大新闻系1961届毕业生。他是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副台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台长、广电部副部长等职。他被认为成功地领导了迄今最为卓越的央视变革,先后开创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优秀节目,令当届央视成为中国最具改革意识、最有才华的电视人聚集的地方。杨伟光的智慧、开明、包容、进取以及他的魄力都令人高山仰止。“他走了,带着他的荣光。历史会铭记这位开创者”。
——《新华日报》原总编辑高斯,2014年9月2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2岁。同人刘向东介绍说,1941年,17岁的高斯从著名的上海美专参加了新四军,先后进入《江潮报》、苏中《江海导报》、华中新华日报社、苏南日报社工作。他操盘的《江潮报》是一张远近闻名的战地小报,八开四版,不仅字体正规美观,花边插图精美,而且编排活泼,油印清晰,内容丰富,文章短小,有“精美工艺品”之誉。1950年,27岁的高斯任《苏南日报》副总编,1951年任总编辑。1952年任《新华日报》副总编,时年不过29岁,是名副其实的青年老总。高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代表作之一《蛇医季德胜》是一篇万言通讯,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它以动人的故事、逼真的细节,把季德胜写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写出了他从江湖游医,到传说中的神医,再到勇献祖传秘方的仁医的转变过程。通讯把人物的事迹、思想、性格,融为一体,成为人物通讯写作的经典之作,不少报刊转载,季德胜的蛇药也风靡全国。这就叫名记者成就了名作,名作造就了名记者。更令报社上下震动的是,1964年高斯发表了报告文学《山川壮丽人称雄》,大作文采飞扬,由他一人执笔;标题是他遒劲豪放的书法;优美的插图,是他操刀的木刻画;刊发的照片是他的摄影作品;版面设计是他独具匠心的创造。一言以蔽之:他一手包揽了记者、编辑、美工、摄影、版面的活儿。当天的报纸一经出版,大家就争先阅读,一个个赞不绝口,都为这位办报的全才老总所折服。如果一个行业,有人被广大同仁称之为领军人物,被誉之为行业的开拓者,这个人一定有非凡之功。在江苏出版界,高斯就享此殊荣。他的非凡之功,就是奠基“凤凰”成巨厦。同仁们评价他,把停滞的江苏出版业带入快车道,并开启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之路,为日后的煌煌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巨厦打下坚实基础。1973年,高斯被任命为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两年后又被任命为江苏出版发行局局长。然而,当时的江苏出版界力量实在是太单薄了:“人民出版社”一木独支,新华印刷厂设备陈旧,可谓“百十个人、七八条枪。”有点自负的高斯自我感觉是“自己不像个厅局长,倒像个小科长”。省委书记彭冲找高斯说话:“江苏决不能仅有一家出版社,你高斯的天地大得很呢!”响鼓何须重锤。一句话让高斯拨云见日,豪情满怀。他调查研究,描绘蓝图,抓紧实施,和领导班子一道奋勇开拓:乘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东风,率先成立了江苏科技出版社,这是“人民出版社”孵出的第一枚“金蛋”。在之后的短短几年中,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少儿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以及江苏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恢复。与此同时,南大、东大、河海大学、徐州矿大四所大学出版社以及南京、苏州两家地方出版社也先后诞生,形成了8+4+2的新格局。其间,江苏新华印刷厂进口了外国先进设备,江苏新华书店构建了省市县发行体制,江苏印刷技工学校兴办招生……,整个江苏出版业一派欣欣向荣,从几百人骤增到数千人。一贯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高斯深谙海纳百川之道。随着一扇扇大门的打开,各类人才源源汇聚到“高局”的麾下。出版业之成败,不仅在规模,更取决于质量。出版局和出版总社确立了“质量、特色、效益”的指导思想,并狠抓落实、加速了出版业从生产型到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使图书质量、效益节节上升,各出版社比翼齐飞,争相创优,在全国各类图书评奖中摘金夺银,一时江苏出版名声鹊起,跃入全国第一方阵。在若干年之后,高斯的后继者们愈战愈勇,屡创辉煌,随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创立,创造出销售额和总资产双双过百亿的奇迹,不仅成为江苏宣传文化企事业的带头老大,而且名列全国同行之前茅。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出建国六十年全国百名优秀出版人物,高斯名列其中,那枚金光闪闪的奖章,是国家和江苏人民对高斯的最高褒奖。
十月
——《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钧,2014年10月18日8点30分因罹患癌症逝世,享年43岁。据媒体同行透露,其实王钧确诊病情已有两三年的时间,但确诊以后她仍坚持工作。2011年在北京启动年度重头策划项目——“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大型调研”,具体负责该项目的正是王钧。彼时她表示:“媒体至今未系统地为农民工参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做全面描述,南都一直以记录时代进程为己任,此次寻求的是对日常碎片式记录的超越,完成一次以新闻角度写史的尝试”。王钧在《南方都市报》工作期间,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进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人,从而延续了南方都市报的尊严和荣誉。
十一月
——《解放军画报》摄影记者孟昭瑞,2014年1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孟昭瑞1930年出生在河北唐山市,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参军后在华北军区画报社任摄影记者,1949年随军进驻北平后在《解放军画报》任摄影记者、研究员、高级记者。 孟昭瑞参加过平津战役、北平入城仪式、政协筹备会、新政协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采访,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主要代表作有:《北平入城式》、《开国大典》、《人民万岁》、《周总理与青年》、《朱总司令与儿童》、《彭德怀与阅兵》、《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中国蘑菇云》等作品。
……
2014年,他们也离开了我们:
——《南方日报》美编黄育明,2014年4月11日因罹患癌症逝世,享年46岁。
——江西赣州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肖益涵,2014年4月15日因罹患肝癌逝世,40多岁,发病到离世也就1个多月。
——大连晚报社文化部首席记者龚兵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4月14日12时18分逝世,享年52岁。
——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宋斌,2014年4月28日逝世。
——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2014年5月6日在办公室楼梯间上吊自杀,享年49岁。现场留下两份遗书和部分遗言笔记,开笔就提到“痛、痛、痛”、“勤勤恳恳,一事无成,工作压力巨大……”
——深圳《晶报》原编委、广告部总经理、深圳报业发行物流公司总经理张敬武,2014年5月8日因患严重抑郁症逝世。他的单位这样评价:“张敬武进入深圳报业集团工作近二十年,先后在采编经营多个重要岗位工作,为人忠厚坦诚,工作兢兢业业,为集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CTV-少儿频道《动画剧场》栏目组责任编辑苏芯,2014年5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31岁。
——广州日报社社长汤应武,2014年5月16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年仅50岁。
——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李春雷,2014年5月22日因罹患肝癌在北京逝世,享年48岁。
——《赣南日报》记者谢满生,2014年5月26日逝世,年仅33岁。
——《春城晚报》副总编辑费嘉,2014年9月1日因罹患癌症逝世,享年56岁。
……
数年前,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公布,在23640名媒体从业者的体检结果中,亚健康检出率为97.5%,对照本行业此前一年5890名受检者90%的亚健康检出率,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属于亚健康高发行业。中国医师协会也称,媒体人将比普通人群提前10年进入亚健康状态,这除了与超长时间工作、睡眠严重不足、体育锻炼过少、膳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外,身心压力过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014年,传媒界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转型中阵痛,传媒人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无以复加。同人宋心蕊说:“纸媒转型是这一代新闻人的使命,转型固然重要,但爱家人、爱自己、爱人生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只有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才能积蓄走向未来的力量”。2014年10月19日《财经记者圈》发文呼吁:“珍惜身边的记者,地震、泥石流、台风、暴力事件……每一个突发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在你熟睡的深夜,也许他们还在守拍疯狂的果粉。如同今夜,他们也许正在码字耕读,为了给你呈现一份报道。他们总是在路上,他们没有你想象的光鲜,他们不是救世者,他们是一群孤独的行者,他们仅仅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他们不夸耀悲悯,不抱怨劳苦,只是用自己的小良心和微责任书写世间万象。行走在良知与现实之间,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凌乱简化现实的纷繁,在昼夜不分的生活里寻觅世间黑白。和所有人一样,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女,是孩子的爸妈,是妻子,是丈夫,但不同的是,他们更是伤不起的媒体人。若你的身边恰好有这么一群人,请爱他们多一些!”
2015年1月1日将至,对于2014年的传媒逝者,谨借苏东坡吟唱的《江城子》作辞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篇悼章也许是我在2014年写的最后一篇记述文,以惺惺惜惺惺的心情辞别2014年逝世的传媒人。这次祭,甚悲恸,无处话凄凉。哀过了,必须加一句上扬的:铁肩担正义,人生自古谁无死;妙笔著文章,留取丹心照汗青。30年前我将两句不同的诗句合成一首,是为1984年我入行之默誓,今日拿出来再勉再励。
钮海津2014-12-27
--------------------
钮海津:《辞别2014年逝世的传媒人》
----------------
(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