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普林斯顿大学社会经济学系博士程晓农是如此评价中国经济的。他认为,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凸显出来是片面,应该将前面30年搁在一起进行分析。
这加总起来的60年能够非常清晰进行划分:前30年主题是革命,后30年主题是改革。单看这两个时间段,成就都不算小:革命期间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建立了人民公社,工业方面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等;改革30年建立了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极快。但这前后30年碰到一块就出现问题了。
60年前,中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如今谈中国讲改革开放取得最大的成就就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60年间停滞不前。而改革的对象正是前30年革命的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和公有制。这就好比一个人把房子给拆了,又花大力气重新盖起来。用30年的努力去弥补过去的错误,是讽刺还是自欺欺人?
要说中国30年革命到底带来了什么,结论很简单,只是把原来的统治阶级推翻了,这是好事。但是看看现在的情形,统治阶级的子孙辈依然在中国横行,甚至成为亿万富翁,中国的发展最后获得收益最大的也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机器里面保护的这些官僚集团。如此这样的发展仅让少部分人收益,也就不算的上是成功的。
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国内被称作“中国模式”,但在国外有那么一两个认识上很糊涂的西方学者把它称做“北京共识”,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已经创造出一个全世界应该模仿的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但这个模式却是畸形的背离社会公正的发展模式。为何这样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汉一辈子省吃俭用,最后盖起了漂亮的房子,但他却在竣工的时候停止了呼吸。这是中国几亿老百姓的一个现状,习惯苦着,拼命生产却不消费。这样,问题也就来了,自己生产出的东西买不起,销往何处?中国政府于是就想办法卖到国外去,如此获得了外汇,这个钱又被政府借到了这个发达国家。
中国把外汇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存储在外国银行,或者是把它变成外国的国债。这样,相当于变相地把中国的老百姓创造的财富借给外国人,特别是发达国家,然后请他们用从中国借的债来买中国的商品。这是一个怎样的逻辑?
现在中国面临了一个困境,经济增长率提高了,外汇储备也世界第一,但却生产出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经济病症,比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房价涨不得也跌不得、地方债务风险不断累积等。这些经济病症是没有办法靠一些小政策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扭转的。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状态下,人民痛苦、企业痛苦、政府也痛苦。其实,中国今天的状态是早晚要经历的,如果不是盲目吹捧、缺乏前瞻性、思维狭窄,十年前就应该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