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如棋:维稳24小时


贾如棋:维稳24小时
   讲个笑话:
   习近平来武汉的那天,是周末,我还在睡觉,门口咚咚响:有个民警拿了张表格,我看了一眼:社会矛盾重点调查登记表,我心想是因为北京首都机场爆炸案么?这种流于形式的工作,他们最喜欢做了,不过,我很同情这些一线民警,劳累不说,还整天搞些无聊的工作。当时,我并不知道习近平来武汉了,第二天,我才知道,根本就不是因为北京首都机场爆炸案,而是因为习近平来武汉了。紧接着几天,报纸,电视铺天盖地的报道,让人作呕,因为习主席叫了句美女你好,全中国“才发现”习主席也会叫女孩叫美女,就像何炅说有粉丝说他:何老师,你怎么也来上厕所一样。
   中国看谁都像不稳定份子,美国看谁都像恐怖份子。
   建议我们国家的优秀导演与编剧,拍一部维稳大片或电视剧,片名我已经想好了,就叫《维稳24小时》,相信一定跌宕起伏,精彩非凡,也能充份展现这么多年,一线,二张,三线维稳工作者们的辛劳贡献,片前献词我也已经想好了: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在维稳工作前线上的人们!不论这电视剧或电影,若干年后拍成历史剧,还是现在拍,拍成还是现代剧,其效果一定比抗日雷剧会更落地,更有可看性,情节更紧凑,把那美剧《反恐24小时》比下去了。
   不过,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审美疲劳,美国最喜欢拍恐怖片,只有解决了恐怖才能显示其国威,中国最喜欢维稳片,只有把人维稳了,方显示其国威。
只是,我想,世上有那么多的恐怖分子,中国有那么多需要维稳的人吗?美国是被911事件搞成惊弓之鸟,中国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如此热衷维稳?
                                  维稳是谁的主意?
   这几年,临时工多了起来,听说最近,实习生多了起来,言外之意是:这些多是因为不在体制内,行为多不稳定,且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容易做出一些出格或过激的举动,与我们正大光明的执*政*者无关。可是在厦门公交爆炸案当中,陈水总上访过程中,有一个董科长多次出现,这个董科长无视陈水总的诉求,直至悲剧发生,那这个董科长还能是临时工吗?怕的就是这种冷漠的官员,间接导致了悲剧的间接发生。
   这样看来,只需一个小小的证据便能推翻问题总出在临时工与实习生的不稳定上,然而,又一个问题出现了:维稳工作中,似乎出现的都是地方执*政*者抛出一个临时工或实习生来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是否就出在地方执*政*者上呢?是地方执*政*者需要维稳,而“上头”不需要维稳呢?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没有“上头”的默认与点头,这些维稳工作者为何看如此敢胆大包天,凌驾于法律之上,甚至能在某些法庭上抢人?(当然有人说,中国有法律吗?)
    我坚持选择用最根本性的方法研究中国问题,还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交叉之间,那一场震惊中外的惨案中,某人物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杀他个.....稳定......
   原来牺牲人性,牺牲生命来维持稳定并不是地方执*政*者发明的。
   这是所能找到的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地方维稳不是地方执*政*者的单方面想法,然而在满天飞的媒体报道中,有点将这种视线转移的嫌疑。
   每年财政在维稳方面的强大高额支出又是一个明证。
   有人说,维稳工作其实从建*国就开始了,这种根本性的方法,我比较认同,但我就不在此文发散开来了。有意者直接将事件串联起来,便能证明一切。
                 中国有多少个东莞市?有多少个董科长?
   我看了网上公布的陈水总日记,在陈水总的上访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出现,却颇为神秘,我觉得在陈水总走向极端,走向灭亡的过程中,这个董科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般人都知道,在中国最起码有两个规则,一个就是明规则,高调地正大光明,一个就是潜规则,低调地龌龊横行。陈水总在上访与办事的过程中,多次被其在社会上游走的大哥提醒:需要注意潜规则,给点好处。我充份知道这一点,我也是这么做的。可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这些都是错误的,但我们似乎已经适应了这些隐规则,然而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让很多不适应和不懂潜规则的人们变成了中国维稳工作的工作对象的大军里的一员。
   我们日日讲维稳,时时讲稳定,然而正是这些中国的董科长将这些本可能解决的问题交给了维稳办,我觉得,维稳的工作应该偏移,将这些冷漠的董科长们,当作重点的工作对象,正是他们的冷漠和看似的“公事公办”,将这些处在社会边缘的人们推向了社会的另一面。
   有个计划生育工作者曾跟我说过:中国的计划生育其实只针对平民家庭,真正“有钱有势”的人其实根本成不了工作对象。很显然,她的这句话说明了:中国规则对于平民才是规则,对于上层,根本就不是规则。这便中国规则。
   而在冀中星案当中,从治安员的残酷殴打,到市法院的无聊宣判,到信访办的敷衍了事,东莞市执*政*者的冷漠不正是冀中星走向极端的导火索吗?我们应该幸运,正是冀中星的良知没有让无辜的生命受到牵连。
   然而,一个国家的管理能依靠幸运吗?相比杨佳案,厦门公交车爆炸案与首都机场爆炸案的示范性会更强,相信在不久,会有更多有陈水总与冀中星出现,因为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杨佳案的操作性与成功率较低,然而厦门公交车爆炸案与首都机场爆炸案操作性与成功率更高,也更容易达到效果。
   富士案接二连三的跳楼自杀案,正是这种维特效应的明证。
   本文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的意思,毕竟,任何一个无辜的生命,都是需要尊重的,不论杨佳案中警察,还是厦门公交车爆炸案中的47条无辜生命,还是首都机场爆炸案的冀中星。
   不要等到更多的无辜生命逝去,才开始说:维稳的重心是民心,不要等到更多的政府受到冲击,才意识到维稳重在疏导,而非围堵,不要等到国家经济濒临崩溃,才放下那该死的架子,才开始说:政府政绩不再以GDP考核,而是民心。
   拜托你们不要喊口号好吗?
   贾如棋201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