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促进武汉航空快速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后,南湖机场的客流突然增大。特别是到了1980年,介绍信的买票门槛取消,武汉机场的客流量出现第一次小高潮,1985年的旅客发运量达12.06万人次。南湖机场在利济北路市内售票处的基础上增加了青山、关山、水果湖代售点。
到1985年底,武昌南湖机场营运的航线共18条(其中过境航线9条,自营航线9条)。从武汉能直达12个全国大中城市。
港澳台回国探亲的客人猛增,1985年这类旅客占旅客发运量总数的25%。港澳台回国探亲的客人从自己家里长途搬着一尊观音像上下飞机,上飞机前,他们要把观音像放在地上,磕三个头求平安。当时广州、海南、北京等地的票很难买,飞广州和海南的票基本在售票窗口买不到。如果有临时增加的航班,票不到1小时就全部卖空。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坐飞机仍然是身份的象征。1984年,武汉飞上海的一张机票价格是43元,这在当时比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还高。能坐得起飞机的是货真价实的“万元户”,有段时间,安检部门开包检查时经常看到大量的自带现金。为了安全考虑,特别在旁边设了个小房间。
客流增加带来了配套服务的要求。南湖机场餐厅只容得下三百多个人。笔者第一次乘坐飞机是1986年2月18日,乘飞机从武汉到广州,记得机票价格是52元。对于南湖机场那种简陋和原始深有体会,感觉跟我们现在从电影里看到的非洲国家那种非常简陋的机场差不多,没有什么服务可言。
1984年,由于客流量的不断增大,武汉市组建武汉航空公司,开创中国地方举办航空公司的先例。它拥有4架伊尔14型和2架运5型飞机,由于场地限制,借用王家墩机场开班,地面勤务保障亦由王家墩机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