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透明的调价听证会是“牌坊”


     缺乏透明的调价听证会是“牌坊”

姜文来

 

    北京7日发布了出租车调价听证方案和听证参加人名单,调价方案有两个,分别为每公里计程2.3元和2.6元,起步价均由现行的10元涨到13元,同时公布了听证会参加人姓名和单位。(5月7日,新华网)。

出租车调价听证会最关键的数据是成本是否清楚。听证要点给出了出租车月均运营收入和成本构成:每公里行驶收入约2.18元,每公里载客收入约3.2元,载客里程收入中,33%为企业成本费用,2%为企业缴纳税金,3%为企业利润,40%为燃油消耗和车辆日常维修保养、清洗、车检等费用,22%为出租车驾驶员净运营收入,此外,政府给予出租车燃油补贴每车每月905元。我们不仅要问:占高达33%的企业的成本费用究竟有哪几部分构成,出租车每月6000元左右的“份子钱”能不能弥补这些成本?另外方案给出企业的利润只为3%,这3%的利润真实吗?其可信度究竟有多大?出租车公司如果只有3%的利润“太可怜了”,是非常微利的企业。社会普遍认为出租车公司是“暴利”,这和大部分社会认知相差“太远太远”,打死我我都不相信出租车公司只有3%的利润。以这样不能令人信服的成本作为基础进行听证,用膝盖都能想出最终听证结果能否得到大多数民众的信任。

听证参加人的产生疑窦丛生。听证参加人是如何产生的并不透明,市消费者协会负责推荐消费者参加人的推荐,其推荐过程如何,是否有监督人,并没有公布,我们不知道。如果产生过程没有公正的监督,就是“暗箱操作”,难以消除消费者协会和出租车公司“联手”的质疑。公布的消费者参加人的名单信息非常简单,只包括姓名和单位,他们是不是全是“当官”的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经常“打的”的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出租车公司的“托”我们也不知道。还有一个很大的疑虑是为什么会有20%的退休人员作为消费者参加人,常识告诉我们,由于收入的限制,退休人员“打的”能“不打”就“不打”,此比例是不是和众多的广大消费者而言“太高太高”?总之,由于缺乏透明的消费者产生机制和消费者参加者背景的信息,即便每个听证参加人都很公正,大多数民众也不会相信其话是公正的。

听证会真正的目的是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最终将价格调整工作做的更好,让民众更满意,不是为了满足听证的法定程序而听证。一个成本不清楚、听证参加人产生不透明的听证会,难以达到听证会的真正的目的,其结果最终难以让大多数民众满意。

开一个让大多数民众满意的听证会,别再让听证会成为“涨价”的“牌坊”,是广大民众的期盼,但愿这样的期盼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