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力建:做好风险评估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章力建:做好风险评估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2013-03-14 06:17:29)

转载按:这是我尊敬的博士后合作导师章力建先生的新论,我认为已该篇文章为基本理论依据,已经全面的解决

正在困扰现在中国人民、中国的学者、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政府的根本事情,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为起点,全面升级中国三农、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华文明,构建起祥和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梦想,解放全人类,构建地球村,让英特耐雄纳尔在全村实现。

 

同志们,我提议,我们好好学习下,请有新得信德的朋友告诉我,也许我会邀请你来讨论等,也许这将是我已经再站六年的博士后出站的答辩话题(在这里我向中国农科院关心我、支持我,当然包括与我基本是一个人的我的李全新师兄啦,也向我1999年春天狂躁症期间伤害过的区划所王道龙所长致以真诚的歉意)。

 

章力建:做好风险评估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02月28日        作者:章力建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确定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通行做法。风险评估主要通过现场摸底排查、风险监测、跟踪验证、危害评定、综合研判等一系列措施,对农产品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危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未知风险隐患、评价已知危害程度和评定产品的营养功能。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也明确将风险评估作为加强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范围和覆盖面。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不仅是我国法律的明确要求,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的现实需求。 
    一、风险评估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的现实需求 
    1. 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呈现总体向好的态势。2012年,蔬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9%、 99.7%和96.9%。但是,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农产品生产加工、产地贮存防腐保鲜过程中的保鲜剂、防腐剂、生物毒素、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给农业产业安全、农产品消费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和制约。我国公众食物结构中90%是食用农产品,而且农产品品种多、生产开放、技术复杂、周期和环节长,质量安全方面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和危害因子,要摸清这些危害因子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就必须通过风险评估手段,开展持续、系统、动态的跟踪评价、隐患验证分析和危害定量评定,并探明污染的途径以及消减办法,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监管,有效防范行业性和系统性危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 风险评估是科学指导生产、正确引导消费的迫切需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连接着生产和消费,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容忍度越来越小。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会引发社会的担忧,一方面,给农产品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冲击了公众的消费心理和信心。开展风险评估,能够及时、有据、从容的面对突发问题,在第一时间提供科学的风险评估数据和信息,通过权威专家或技术机构及时进行科普解读,短时间内化解公众疑虑和消除风险隐患,从而维护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实现科学地指导生产、引导消费。 
    二、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进展
    虽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较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通过近些年来的不懈努力,在机构设置、体系建设、工作基础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风险评估的深入推进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
    1.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咨询机构
    2007年5月,农业部依法成立了第一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建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风险评估正式步入依法推动的发展阶段。这期间,第一届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在风险隐患摸底排查、专项评估、科学研究、风险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2年,根据风险评估事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农业部对专家委员会的规模和构成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第二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依法修订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章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将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一起,共同推进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
    2. 初步构建风险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为龙头,风险评估实验室为主体,主产区风险监测实验站为基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2011年,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农业部出台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管理规范》,推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依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承担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职能,牵头实施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并指导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和业务工作。2011年底,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65家单位作为“农业部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风险交流任务。其中,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36家专业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等29家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基本涵盖了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类别和各行政区域,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 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和专项评估 
    根据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2011年底,农业部组织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开展了全面的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工作,对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消费量大、公众关注度高、问题隐患多的农产品进行了摸底排查,及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防范了系统性风险的出现。2012年,针对个别地区、个别品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问题,农业部启动了一批专项风险评估,一方面,对潜在的风险隐患进行系统排查;另一方面,通过专项风险评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降低了突发舆情对产业的冲击,维护了农民利益。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为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隐患、消除或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4.  逐步深化风险交流
    逐步深化的风险交流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内的风险信息通报、对公众的宣传引导和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在系统内部的风险信息通报方面,农业部建立了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制度,全天候对各大媒体和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捕捉和分析舆情影响与危害,提高了信息报送的时效性,确保问题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并在2012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资源的统筹和信息共享。在对公众的宣传引导方面,根据消费时节适时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赴农产品主产区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如:2012年农业部组织专家组赴浙江、海南、江苏、山东等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督导巡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为当地农民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和工作建议。另外,针对媒体曝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动进行热点解读和科普宣传,并出版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知识百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指南》等科普小册子。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截至目前,已多次邀请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农业部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培训和研讨活动,为风险评估工作的进一步交流和合作打好了基础。
    三、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几点建议
    1. 增加财政投入,重视资金“开源”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督和科学管理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风险评估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机构建设,都需要持续且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从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财政投入的实际状况来看,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因此,要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财政支持,更要重视科技投入的“开源”,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大资源,深入推进风险评估研究工作。一方面,开发国内社会资金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努力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更多的支持资金,使国际组织与金融机构、国外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都成为弥补我国该领域科研资金的重要来源。
    2.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对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已初步构建全风险评估体系,但缺乏一个国家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为最高执行机构,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交流等技术支撑工作,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统一组织与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有效地监管。其次,在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方面,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扩充一批风险评估实验室,适当增加一些风险隐患较大、主产区相对集中的产品种类的风险评估实验室数量,并考虑加入一些特殊品种的专业性实验室。再次,应当强化“菜篮子”主产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建设,保障对农产品风险隐患实施全天候的定点动态跟踪监测任务,为风险评估实验室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监测数据,尽快形成一个覆盖全国、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风险评估信息化
    当前,以3G、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掀起当代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管理向智能化转型。基于3G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智能感知、识别技术的融合引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待于提高。一方面,要利用3G等信息技术的无线泛在和高速传输功能,对各主产区风险评估实验站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加密上传、智能整理与分析,并实现风险评估体系中各级风险评估机构之间风险信息(与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支持风险评估工作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初步识别,并在此技术上进行智能分析评价,及时、准确的发布预警信息,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风险评估信息化。
    4.  加强风险交流,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的力度和广度还远不够,还未与国外建立起稳定的合作交流渠道和机制。今后,不仅要强化与各部门的风险信息通报与沟通,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还要强化宣传教育,发挥风险评估专家和机构的组织作用,展开正面宣传和科普解读;更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要加强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前沿新技术,抓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估模式,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信誉和影响力。二是要促进区域间的合作,积极发挥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中国与东盟(10+1)、等多边机制和区域组织的重要作用,探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合作的方式、机制与途径。三是要强化国际间的风险信息交流和通报,增加我国在CAC等国际标准制定上的发言权和主动权。 
        (作者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