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估值说了算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投资要诀中,“顺势而为”是其中的一个。

  “顺势而为”的思维模式,令许多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喜欢“从众”。其结果,往往就会导致市场上常见的“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当市场涨势形成之时,从众心态让投资者争先恐后入场。继而,便造就了一如2007年10月间上证指数6124点的峰位,以及当时“万点论”的“高见”。而当市场跌势形成之时,同样因为投资者的从众心态,会让市场长期“阴雨绵绵”。在“墙倒众人推”的心态下,就有了一如2012年11月间的“千点论”。

  其实,后来的股市走势证明了,2007年10月间是A股的绝佳卖出机会,而2012年11月间则是最佳的买入机会。也就是说,在投资策略上选择逆市而为的投资者,往往都成了大赢家。

  全球知名的财经评论员罗伯特·科尔说过:当买入者多于卖出者时,股价就会上涨。而当卖出者多于买入者时,股价就会下跌。公众见解并不总是正确的,但大多数人的行为却常常比个人见解更有说服力。然而,最高投资利润属于那些能够预见变化的投资者,因此,投资者往往需要逆流而行。

  虽然大家都知道,逆流而上需要“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勇气。不过,若仅凭勇气来作顺流或逆流的投资决定,常常是草率的。投资者必须有一定的参照基准来做决定,而在股市中,最好的参照基准就是估值。

  在2007年沪指6000点以上追涨的投资者中,除了部分“不明真相”的“初学者”外,很多资深投资人,甚至专家们也都深陷其中。他们在选择顺势而为的时候,都忘记了考虑当时已是高处不胜寒的市场估值:那时,沪指成份股平均市盈率(P/E)达到46倍,平均市净率(P/B)也已近7倍(根据彭博资讯数据)。

  2012年11月间,沪指在2000点一线的动态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根据彭博资讯2012年11月底的数据),已低于2005年的1000点、2008年的1664点时的估值水平。这一与增长率接近零的发达国家市场保持一致的估值水平,令股市的长期投资机会无可置疑地出现了。而被斥之为“陷阱”的蓝筹们(以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为代表),按照当时的市盈率,折合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10%。顺势而为的思维定式,让大部分投资者对低估值带来的极好的投资机会视而不见。

  当然,一定有投资者会问:“现在我应该顺势而为?还是逆流而上?是买入?还是卖出?”对此,笔者的建议是不妨一起来看看目前的估值:根据彭博资讯2013年1月31日的数据,上证指数成分股平均市盈率为13.1倍,平均市净率是1.71倍,而十年的平均市盈率23.09倍,平均市净率是2.71倍。显然,当前的估值远低于历史平均,正确的买入或持有的决定由此不难作出。

  此外,对于在过去几个月经历了从冰点向热点转化的国内银行股,很多投资者也有着该买入还是该卖出的争论。究竟如何作出投资决策?笔者的建议还是看估值。既然知道目前16家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平均值在5-7倍之间(根据彭博资讯2013年1月31日的数据),市净率在1.5-2倍之间,估值还是处于相对的历史低位;同时,在整体经济增速维持平稳的背景下,银行的盈利年年增长。那么,投资者在具体行动上,不就是应该买入或持有来等待长期合理的回报吗?

  总之,股市投资真正可行的策略是:估值低时买入,估值偏高时卖出,管它顺流还是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