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核试的内在政治逻辑


  朝鲜再次核试,搅得东亚政局一场大乱。在中日美因钓鱼岛争而剑拔弩张之时,在美国重返亚太政策因希拉里卸任和克里履新而可能做出微调之机,在日圆大幅贬值而再度爆发全球货币战争之初,在中国换届即将完成而对外政策必将转寰之际,朝鲜却不顾劝阻地爆出一颗核弹。

  朝鲜为何一再触动众怒?为何一再执拗地违背国际社会的意愿而蛮干,去坚持一种极度过时的政治行为方式?显然,将这种时常表现突兀行径的国家行为,归咎于金正恩的年轻,闭关守国的无知或是政治态度的僵化,都是十分勉强的。而作为一个具有健全的国际视野以及正常思考能力的政治团体,是不可能作为一个精神疾患病人的某种症状,而被人品头论足的。不能把朝鲜的国际表现当作一个不顾后果的疯子正在撒野。因为,金正恩的逞强好胜行径,都伴随着事前的柔性政策暗示与事后的权力结构调整,而这不能不令人产生对朝鲜强弱政策交替出现的深重怀疑。

  年青而留学归来的金正恩的政权体制,是较为标准的家族血缘政权,其背后的张成哲夫妇与金正恩一道,在金正日时代里从未掌握过朝鲜军权。这样的政权体制一旦上位,必然会面临军人主导地位的严峻挑战,但是,李英浩的垮掉却一下子拉垮了军人权力的半堵墙。金正恩体制是想改变朝鲜的贫困与孤立,但更为严峻的是,他们的改变政策却将临着政权不稳的凶险。先军政治所潜伏下来的军人主导国家经济与外贸的危险状况,与李英浩的去职几乎同步削去,但事情并没有因此而获得一劳永逸的改观。

  朝核试显然是金正恩掌牢军权的关键性一步,没有核试,就不会有随后数十位关键性军事将领调整案的接踵而至。可以说:只要金正恩还没有真正取得政权与军权的绝对掌控权,朝鲜突兀的意外举动就不可能终止。

  虽然,朝鲜在核试时机的选择上可谓是挖空心思,用尽机巧。对中日美争端狠辣的趁火打劫;对中美对立情绪的阴险利用;对韩国政权更迭算计到以天为计的程度;对中国换届尚未成形所带来的决策力软化的盗窃行径;更为令人倍感羞辱的是,朝鲜居然选在中国春节长假期间搞核爆,反正中国政府也不太好在此时大发雷霆,而扫了亿万大众出游或在家打麻将的好心情。

  尽管朝鲜居心叵测,用心良苦,但中国显然还是震怒得怒火中烧,这几乎突发性地缓解了正处在危险猜忌游戏中,而不能自拔的中美关系。为此,日本对华的调门也开始降低,正好像是日美都在等待着愤怒的中国出牌,当然,最好是中国因冲动而出错了手中并不算太糟的一把牌。朝鲜的算计在大框架下并没有多大的错算,但朝鲜却低估了中韩关系对于中国在东亚博弈中的战略性份量。中国不可能失去中韩战略默契,而置自身在周边海争中,处于丧失弹性的不利地位。

  朝鲜政权为求长远生存,而力图选择改变政经体制,为此而必须搞定权力的稳固并保持内部的一致,因而就得将前金正日独掌军队控制权的局面,经软硬两手兼施的大转寰而易手于现行体制,由此,以强硬政策来夺取对军队的控制就成了华山一条路而无法回避。朝核试显然就是朝鲜现行政权体制的反向政治操作手法,用我们文革语言讲,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是削去先军政治所必要的政治姿态。其后续链式反应的负面影响,并不比其当面阻碍与风险更小。

  金正恩的接班看来还需走过一些令人意外的事件,朝鲜作为肇事者的国际身份一时半会是无法逆转的。面对诸如朝鲜核试,日圆贬值等东亚实质性的变局,中国已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中国不可能按照某种观念,更或西方的观念就能正确地应对。中国只能通过更加智慧与大胆的政策调整,才能在东亚大变局中获得博弈的胜算。

  需要最后提示的是,金正恩夺取主导权的游戏进行得明显太快,其必要性所暗示的危险性不能忽视。中国要有应付朝鲜出现危机或大变动的战略预案准备,不然,打破中国国内外政经政策平衡的突发事态就有可能出现。中国不能像一位已陷痴呆的迟钝老人,不通变化地坐等厄运的阴霾,就像1950年那样,再一次降临朝鲜半岛紧挨咱们的头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