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为青海的贫困儿童募集物资和捐助,在小小的朋友圈里募来不少文具书籍等非常实用东西,忙得不亦乐乎。妻子向来很热心这样的事,是个不折不扣的柔女人,这次如此着急募集东西,是因为前些天看了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又从电视里听说了甘肃一位新娘子为给青海灾区孩子送鞋不幸遇难的消息,深受触动,决定马上行动。
妻子将她看过的那篇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说给我听,她说等忙完了针对青海贫困儿童进行的募集活动,她还想在朋友中间动员一番,为更多留守儿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那篇报道说的是留守儿童在学校同老师一起庆祝新年的事。据说老师手拿大蛋糕来到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吹蜡烛许完新年愿望之后分享蛋糕,其中有个小女孩拿着蛋糕,泪花闪烁。她说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只有过年那几天才回家团聚,她已经三年没吃过蛋糕了。
妻子说这个故事的时候,身旁的小女儿不信竟然有孩子三年没吃过蛋糕。我说有些更穷的孩子见都没见过蛋糕,女儿更加不信,但她非常大方地说要用自己的零用钱买蛋糕送给那些没见过蛋糕的孩子。童真让人感动,而我们和我们的社会能为那些孩子做些什么呢?
我的女儿除了去幼儿园之外的时间几乎一刻也不愿离开父母,我相信孩子们的心愿几乎是一样的,都愿意跟爸爸妈妈呆在一起,希望有人在身边疼爱他们,能够有人分享他们不断发现和感受到的东西,能够分担他们小小的忧愁,能够把他们不明白的事情解释清楚,帮助他们学会看生活知道如何做人。
但就是这样简简单单而又出于本能的期望,对那么一些孩子来说遥不可及,因为他们有个听上去格外别扭的称谓——留守儿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留守儿童这样一个词放佛一夜之间跃入我们的视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新的政策继续推进城市化进城,未来将会有更多被城镇化的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他们的孩子会成为新的留守儿童,也许这种趋势会绵延好几代人。
空巢老人,留守 儿童,这样的称呼在我们的生活里真实而普遍地存在着。伴随着年轻人外出到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和清贫的生活,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正在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过去一年层出不穷的留守儿童因疏于照顾而发生意外的事件也许只是刚刚开了个头。留守儿童不但与父母聚少离多,而且因为缺少关心和教育,没有人可以沟通和辅导他们成长,情感上缺少温暖,精神上没有依靠,学业荒废,心理封闭,情感冷漠,不善交流等许多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我曾和朋友专门 讨论过这个问题,到最后也只能叹息,因为面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任何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大局。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坐标上过着自己的生活,留守儿童同样如此,无论贫穷还是孤独,那都是他们的生活,父母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是短期内改变不了的现实,即使那些孩子能够享有更好的生活,等待的过程也会非常漫长。
但我们又不能什么都不做,哪怕是关注到这个问题,发出一种微弱的声音,也是为那些孩子们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我们的社会处在高速发展和逐步转型的时期,任何问题的出现都可能是某种尝试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从最初微弱的声音逐步得到改变和改善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看,习惯了说,但也应该不吝出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放眼今天的城市,到处是“漂”着的父母,不唯独只有来自农村的年轻父母为了生活将孩子放在家乡孤身在外打工,许多从小城市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谋生的年轻父母因为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或户籍等原因,将孩子交给远在家乡的父母照料。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即使不能时刻跟孩子在一起,也要尽可能多和孩子联系。特定的时代造就了特定的生活,但至少今天的电话费不算贵,网络也很方便,如果不能在身边照顾孩子,一定要经常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心理状态,更要让孩子知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即使不能每天陪伴着,但也时刻关心着。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明白他们是父母最大的牵挂,对于消除孩子的孤独感和给他们归属感都很有好处,能让孩子的童年少一些遗憾,多一些阳光。漂泊在外的父母固然很辛苦,但忙不是理由,很多时候孩子也不可能理解和包容父母的“忙”。
另一个期望应该寄予社会,这更像是一种奢望——社会应该多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关注。除了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保障之外,也应该给他们更丰富的生活,比如教育部门或学校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创造更为丰富的内容,让孩子们享受更加充实的童年,淡化他们内心的孤独,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和生活观。孩子们应该多接触美的事物,即使缺少了与父母的朝夕交流,也应该保持与同龄人、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孩子主动与外界接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的世界很小,孩子的世界又很大,父母和老师都是最好的倾听者,有人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内心,非常有利于改善孩子的情绪,塑造更为完美的精神世界。
当然,作为有能力为务工人员创造就业机会的机构和个人,除了提供岗位之外,积极履行 政策法规赋予的义务,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让那些孩子的父母们享受充分的休假,也是对那些留守孩子最好的关爱。我们能为那些务工者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他们便能给孩子更多关心和爱。也许只有做了父母的人才会明白,面对着一个个小小的孩子,其实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样柔弱而善感的,那些将孩子留在家乡到大城市创造价值的父母,用他们的骨肉分离谋求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别人的财富积累增添了能量,城市应该学会感恩,企业主更应该懂得感恩。
回到最前面说的,还有一点也是我们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多为留守儿童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做点事情。哪怕是一件旧衣服,一支小小的铅笔,一本已经翻旧了的书,甚至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一次温情的关注,一句让他们觉得温暖的话,都可能为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带来某种改变。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也许能做的仅仅是这些,但能做和去做总比不做要好得多,毋以善小而不为,为之则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