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是否有罪或者是否应该判死刑,吴英是否值得同情,这些都属于法律和道德层面的问题,并且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企业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只是想告诉创业者或者企业家,“吴英模式”不值得效仿。之所以这么说,“吴英模式”有极大硬伤。
第一,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原来有一家从事第四方物流的公司,我和老板有个几次交谈,他向我描绘了公司的宏伟目标,说得是激情昂扬,最后,他告诉我,等到他的公司做起来以后,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商城都得垮掉。结果呢?这家公司只存活了两年多,就垮掉了。另外三家公司还活得好好的。
还有一家培训机构,一个培训师带着十几个业务员那种。公司的老板告诉我,等他的体系建立起来,其他培训机构就没饭吃了。目前,这家公司还没垮掉,但我相信,他快没饭吃了。
吴英和上面这两个老板很相似,他们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无知无畏。
吴英“在几个月的时间注册12家实业公司、涉足酒店、家装商贸城、洗衣店、物流公司、汽车租赁、美容、足疗等行业,成立浙江本色控股集团自任董事长。”吴英自认为自己的智商很高,像楚霸王一样,有气吞的气势。然而,吴英自己肯定还不知道,开几家店铺和运营一家集团公司到底有什么不同。不仅如此,公司在小规模的时候,有很多试错的机会;但是,一旦是集团公司的时候,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是致命的。
第二,盲目崇拜和践行《成功学》
在任何时间和场所,我都会给学生、创业者、企业家讲,不要相信所谓的《成功学》。为什么?在浮躁以及价值观扭曲的当代社会,很多人在以陈安之为代表的、所谓的“成功学大师”的蛊惑下,不断追求所谓事业上的成功。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可笑的,也非常可怕。
成功从来都是没有捷径,也不可能拔苗组长,而必须遵循商业的基本逻辑。
有的行业可能会成长得快一些,比如互联网和房地产;但有的行业你很难快不起来,比如制造业。
有的时候赶上了机会,热钱很多,IPO也比较容易;有的时候碰上银根紧缩,大家都捂紧口袋。
有的企业追求先做强然后做大,稳打稳扎,步步为赢;有的企业一味求大,眼里只有速度和规模,而不考虑基础是不是夯实了,也不考虑是否培育出核心竞争力。
第三,不知道应该干什么
也许是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很少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作出卓越的成绩。这些企业家的战略定位就是,什么赚钱干什么。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不知道应该干什么。
某市经济崩盘的时候,有的跳楼,有的跑路,有的没敢死也没来得及跑的就进去了。但还有一种人没有出事,什么人呢?那就是活得明白的人。所谓活得明白的人,就是原来做什么就一直做什么,不被干扰,不被诱惑,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虽然某市很多房地产老板都出事了,但从头到尾都一直做房地产的却没事,这不得不令人思考。
第四,赌徒心态严重
很多企业家都信奉商场就是赌场,冒险就是赌博,因此,他们都有一种赌徒的侥幸心理。这种心理,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盲目的冒险、一种不顾死活的冒险。
德隆系大老板唐万新说过这么一句话,“但凡我们用生命去赌的,一定是最精彩的。”足见这句话有多大的气魄,有多狂的赌性。
吴英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她却在不折不扣地践行这句话。吴英是个成年人,又接受过教育,在商场也有所历练,她不可能不知道“集资诈骗”和“非法集资”。但是,吴英依然铤而走险,为什么?其实,这就是在赌,在豪赌,在和法律抗衡。
短短一年的时间,“最年轻的女富豪”的戏刚开幕就谢幕。这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必然。在这个必然后面,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咀嚼,更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觉。
吴英是幸运的,有那么多企业家、专家学者高喊“刀下留人”;但如果有人要做“吴英第二”,就未必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比如曾成杰。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