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中国(指中国大陆),近35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进步与发展,使中国社会由“步行时代”进入“高铁时代”了,但中国人的观念与整体文化并没有齐步进入“高铁时代”。几十年间中国实际跨越了“自行车”、“汽车”两个时代。
“步行时代”人们行为与交往半径一般都在10-20公里范围内,信息以民间口口相传,传播时间在10天至几个月之间。
“自行车时代”人们行为与交往半径一般都在20-50公里范围内,信息以纸质读物与无线广播为主体,传播时间在一天至一周之间。
“汽车时代”,人们行为与交往半径一般都在50-100公里范围内,信息以纸质读物与无线电视、无线广播为主体,传播时间在一小时至一天之间。
“高铁时代”人们行为与交往半径一般都在几百至几千公里范围内,信息以电子读物与有线电视为主体,传播时间在即时至一秒之间。
“步行时代”的中国,人们进京赶考(科举),在路上要走几个月时间,以步行和肩挑为主,畜力只是辅助交通、运输工具。其实,在1978年以前,中国只进入“自行车时代”,汽车和飞机只在少数人群中实现,因道路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当年的汽车和飞机只是少数高层公务人士专有,没有成为社会普遍生活方式。
因此,中国大多数人群虽然身在高铁时代,却只储存有“自行车时代”的观念,也就是说,中国人不只是技术与管理相对落后,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落后,无处不在制约着我们思维与行为。例如:在“步行时代”,中国的山川无不给人以“地大物博”之感,可是,到了“高铁时代”,无处不受人多地狭、自然资源短缺之限;在“步行时代”,时时处处呈现消费品短缺,基础设施落后;“高铁时代”,无处不是消费品生产过剩,但人类生存必须的空气、水被污染了,食物品质下降,人与人之间、自然人与政府之间缺乏信任。
也就是说:“步行时代”的文化在“高铁时代”已经崩溃,可“高铁文化”尚没有形成,从政府到民间,从机构到自然人,从党派到宗教,从城市到农村,无不处于无所适从的状况,谁都不省心,谁都有怨言,谁都对社会不满意。
到底中国社会文化如何重构、重建?以什么现有文化为标的、为榜样、为核心?谁是什么文化建设的主体?党和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民间有哪些力量可以利用?哪些力量要压制、限制、任其自然发展?作者都不清楚,正在思考,此文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同仁从文化角度思考中国文化重构问题。
2013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