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数据反映中国经济继续回升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系列反映中国经济晴雨走势的数据如期公布。尽管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迟迟未能“转正”——10PPI环比持平,同比下降1.5%,但代表月度经济增速的核心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月同比增长10.3%,增速比9月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9月增长0.86%,表明经济增速延续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物价保持基本稳定,10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涨幅比9月微升0.1个百分点。
    10月以来节假日因素消退、天气转好带动蔬菜供应增加影响,月内主要食品分项价格环比都出现较明显的回落。在各主要权重食品价格环比下降的带动下,10月食品价格环比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整体保持稳定。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和陈鹄飞研究员表示,基于CPI同比历年构成因素分解的走势来看,目前国内CPI新涨价因素仍整体处于阶段性的上行通道中,未来新涨价因素仍将是CPI变动的主导力量。“目前来看,三季度CPI同比高于上半年,年内CPI同比呈现小幅缓慢攀升趋势,预计四季度CPI同比仍有可能继续小幅走高。但考虑到国内需求并未出现大幅回升、猪肉等食品价格总体涨势平稳以及输入性通胀也没有明显抬头等因素,预计四季度CPI同比涨幅仍然温和。”
    10月,PPI同比降幅为1.5%,相比9月的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0PPI环比上月持平,涨跌幅为0。对此,唐建伟和陈鹄飞认为,主要原因是近期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于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开始出现回调,“整体看来,目前全球仍处于脆弱‘再平衡调整’进程,10月中国PPI同比降幅有所扩大与全球‘弱增长、弱通胀’的格局基本吻合。”
    对于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10.3%,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称“略超预期”。他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基数偏低,去年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增速为0.76%,二是出口好转带动,“去年10月工业是完全的旺季不旺,而根据我们的调研,今年10月至少具备旺季的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397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增速6.5%。其中出口1854亿美元,同比明显反弹至5.6%;进口1543亿美元,同比增速稳定在7.6%;贸易盈余311亿美元,当月顺差创下年内新高。
    陈鹄飞表示,海外有效需求的季节性恢复叠加人民币单边升值压力的暂时性减轻,是推动10月中国出口同比明显反弹的主要原因。展望11月,陈鹄飞说:“受欧美传统出口市场相继进入传统消费、生产经营旺季推动,预计源自欧美市场的需求订单仍将明显回升,从而推动11月整体出口规模增长。与此同时,受四季度以来部分地方政府抓投资、促增长,力求‘虎头豹尾’而不能‘虎头蛇尾’的集体冲刺所推动,与固定投资相关的进口需求仍将明显增长,从而推动整体进口也将保持增长。”
    尽管通胀压力可控,但央行仍从10月中旬开始突然收紧市场流动性。对此,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和中国经济师周浩认为,这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仍保持相对紧缩态势。从目前状况来看,整体资金成本在春节前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但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收紧可能导致利率走高,这反而会更鼓励资本流入和强化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面临的政策困境是稳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较快的资本账户开放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实体经济表现较为萎靡,大量的资本将最终流入房地产行业,导致资产泡沫风险上升。”刘利刚和周浩表示。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0CPI同比上涨3.2%PPI同比下跌1.5%的情况与市场预期比较接近。受季节及需求等因素影响,10月出现食品价格回调与非食品价格上涨并存的状况,因而CPI总体环比涨幅只有0.1%PPI同比跌幅没有延续前几个月的收窄之势,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关。上述数据表明,目前国内通胀仍在温和上升通道中,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趋势已得到巩固。王尧基认为,可以预期,年底之前国内通胀仍将温和上升,但不会突破全年调控目标,因而无须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种局面将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等改革举措的进一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