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湖不能成为楼盘的私家岸线


 

  自“亚运城市计划”实施,广州开建白云湖,接着开建海珠湖,随后九龙湖、花都湖、金山湖、挂绿湖等等纷纷列入计划,几乎是每区县级市一湖,而且有越建越大、以景观旅游为主的倾向。要不是受到社会各界反对,九龙湖将达5.5平方公里面积,大过杭州西湖,称为“九龙海”,现在面积缩小为3平方公里,由“海”改“湖”。

 

  平心而论,新一轮“造湖运动”的初衷是水利工程为主。如白云湖就定位为“广州市北部水系建设珠江西航道引水首期工程”。根据设计,将通过广和泵站从珠江西航道广和大桥北侧的取水口提水,经华南快速干线北侧的引水渠到达白云湖。每天可以从珠江西航道引入100万立方米的活水进入白云湖,不仅可以直接冲刷石井河,就连北部的20条河涌都可以直接由白云湖补水。而且通过河涌之间的沟通,60多条河涌的水质都可得到改善。

 

  当然,河涌水质改善的情况如何还有待政府和公众评价。但白云湖又定位为“具有岭南特色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对广州北部城区气候调节及环境改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白云湖也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水利工程了。之后的人工湖也基本上延续了水利工程之外的“岭南特色”、“综合性”、“改善环境”等要素,至于水利作用包括蓄水以减轻水浸街、泄洪以冲刷河涌并改善水质等则不那么明显了。如花都湖定位是“花都生态休闲旅游业功能区重要一部分”;挂绿湖将“建设成广州城市副中心的新地标、新名片”;环九龙湖布局科技研发、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生态居住五大功能;白云湖地区将打造成“白云湖滨生态宜居新城”以及“粤港澳(台)流通服务业合作试验区”;海珠湖将建成“海珠生态城”……“造湖运动”似乎又与“造城运动”结合起来了。

 

  值得关注的是,白云湖是“广州新世纪第一座人工湖”,也是全市最大的人工湖。比上世纪的四大人工湖的总和还大,达到荔湾湖的3.2倍、东山湖的5倍。这也是之后规划的人工湖的一个特点,甚至各区县级市造湖都有“比大”的心态。至今仍然难以断定哪个是最终的“全市最大人工湖”。

 

  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起,广州在原越秀区、荔湾区、东山区等中心城区兴建了流花湖、麓湖、荔湾湖、东山湖等四大人工湖。最初都有治理淤泥、改善水利的目的,但建成后都变成了湖区公园,不但美化了市区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也成为风景名胜和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显然,早期的人工湖也是开建时以水利为主,建成后以景观为主。

 

  随着建成区扩大,广州有些区县级市虽然有各种水库和湖泊,但都没有旧城区的四大人工湖那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亚运城市计划”开建的白云湖树立起了一个标杆,让其他各区县级市“怦然心动”,有样学样。而广州近年来水浸街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甚至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出现原来广州专有的水浸街,城市下水管网工程重新受到重视,乃至有“深隧”等提案和设想。

 

  从市民和舆论对广州新一轮“造湖运动”的反映来看,并不是一味地反对,也不是一味地欢迎。人们是欢迎建设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从而改善众多河涌和珠江水质,其次解决因下水管道不畅、地面硬化而导致的水浸街屡屡发生,当然改善城市景观,增加休闲游玩之处何乐不为。

 

  另一方面,人们也反对一味地追求越大越好,更反对先卖地后再为开发商配套、最后成为楼盘的私家岸线。这方面,滨江路楼盘直接建在江边就遭到许多质疑,而早年的沿江路以及上海的外滩在这方面都做出了良好的表率。除了滨江路外,广州在一些郊外楼盘的卖地中也把许多较大的湖泊卖成了私家水面,也是存疑的。

 

  当然,再早些年全国有因“大连模式”而产生的“经营城市”或“城市经营”之争。从国内外来看,政府通过改善环境来提高居住质量从而也提高地价,似乎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得损害公众利益,不得劳民伤财、好大喜功。

 

  九龙海改九龙湖也许是一个典型。全市各个人工湖都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该建多大建多大,能建多大建多大,并且根据当地情况安排好、协调好水利、景观、产业开发、公共设施配套等功能。把“造湖运动”发展为“造湖经济”,作为山水城市、智慧城市与幸福城市的对接。只有这样,“造湖运动”才能真正地造福于城市、造福于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