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乃行书中之双绝,被誉为天下笫一与第二,实不为过。在临习<<兰亭序>>半年多,基本掌握王羲之秀雅遒丽的行书特点之后,我又找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两相对照,双绝并学,感到受益匪浅。
南齐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兰亭序>>与<<祭侄文稿>>均为翰逸神飞、妙趣天成之作。所以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除精熟的艺术技巧外,还与作者当时特殊的心情感受分不开。前者,时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地处崇山峻岭下的茂林修竹内,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四十一位名人好友,咸集赋诗,更有曲水流觞助兴,在众人的推举下,王羲之为所得四十余篇隹作作序并书,更是心潮澎湃,意气风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于是拿起笔来,将胸中的感慨,一气呵成纸上,真可谓遒媚劲健,圆转自如,潇洒流落,神采飞扬。难怪作者常有“醒后再书书不得”的感叹。后者,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年) 九月三日。当年安禄山叛军自范阳南下,狼奔豕突河北二十四郡,如入无人之境,只有颜氏兄弟子侄挺身而出,坚决抵抗。颜真卿于平原首举义旗,其兄颜杲卿亦在常山响应,两郡联结而成犄角之势。季明是颜杲卿之子,担任常山、平原之间的消息传递。后常山失陷,父子皆取义身亡。而季明正当英年,归葬时仅存头颅,不见身躯。此情此景,作为骨肉情深、生死与共的叔叔,颜真卿怎不痛心疾首,肝胆俱裂!他悲愤交加,血泪交迸,情不自禁地写下这篇千古绝唱-----<<祭侄文稿>>。这是一篇刚直之人,悲愤之情,宏伟之书,血和泪凝集的不朽之作。作者的笔墨随感情的起伏激荡,如涌泉喷发,不计工拙之美,却有自然之美,正如陈深所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也!”(<<停云阁帖题记>>)。
<<兰亭序>>与<<祭侄文稿>>同为妙趣天成之作,但风神不同,风格迥异。前者飘逸潇洒,遒媚多姿;而后者则大气磅礴,挥洒激越,古朴雄健,笔笔挺劲。在用笔上,前者多露锋起笔,后者则笔取篆籀,破方为圆,多以藏锋出之,线条凝练,富于立体感。在结构上,前者结体茂密,字形略长,妩媚秀逸;后者则结体开张,疏密有致,意态生动。这样在对比中学习、临写,反复品味,能较好地汲取两家之长,做到刚柔相济,遒婉并兼,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深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