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后市场化改革的部分思考(概要)(1)
东方金融
内容提要:
按照十八大和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要求,本报告以社会过剩资金和过剩生产能力为资源,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引进和形成过剩经济学、后市场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提出在逐步解决金融危机的同时,弥补两极分化、刚性失业、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道德缺失等市场经济缺陷的具体方法,确保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近期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2020年在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长远目标。
由于本报告仅仅是研究如何利用过剩资源进行改革的思考,所以相对经济体制总体设计而言,本报告仅仅是对货币、财政、社会保障、基本住房、就业、社区发展等部分体制的补充性探索,目的是供国家进行总体改革设计时作一种参考。
一、为什么叫后市场化改革?
大家知道,1978年开始的改革,叫市场化改革,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经过34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党中央又提出进行新一轮的体制改革,那么,如何对本轮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进行定性呢?目前有各种说法。其中,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有后危机时代金融改革的提法,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有新新常态的提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则有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的提法。
本报告综合上述三种提法,认为,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可称为后市场经济改革,或者称为后市场化改革。其理由:
一是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到2002年,十六大在大会报告中已经宣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任务,新一轮的改革是研究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以后的现代经济制度框架,除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之外,还需要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不能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
二是以2002年秋天,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发端的新一轮改革,其任务除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外,更主要的是弥补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弊端,在进一步做大蛋糕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分配和利用蛋糕的体制,推出新的非市场的改革举措,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是由于新一轮改革是建立在市场化体制基础上的改革,没有市场经济不断做大的蛋糕,分配和利用蛋糕的过剩经济也就无从谈起,而没有过剩经济公平分配和科学利用过剩资金和过剩生产能力,要消除市场经济弊端也将无从谈起。所以过剩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可分离的现代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的升华,由此可称后市场经济,建立后市场经济的改革可称为后市场化改革。后市场化的提法可以避免人们把过剩经济与计划经济互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