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看湖南在全国及中部的位次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看湖南在全国及中部的位次
 
2005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省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
一、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及中部的位次
1.GDP总量居全国第13位,增长速度排第20位2005年,湖南GDP6473.61亿元(初步统计数,下同),居全国第13位,居中部第3位,增速排全国20位,中部第5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55.0亿元、2604.6亿元和2614.1亿元,占中部六省的比重分别为20.5%、15.0%和19.3%。 2005年,湖南人均GDP为10366元,在中部列第4位。2005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9.4:40.2:40.4,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在中部六省中最高,分别比全国和湖北高6.9个和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中部最低水平,分别比全国和居中部前二位的山西、河南低7.1个和15.8个、12.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低7.8个和16.3个、12.7个百分点。
2.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005年,全省实有耕地面积381.58万公顷(5723.7万亩),粮食总产量为2856.55万吨,居全国第6位。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为18.49万吨,油料产量为140.98万吨,同居全国第8位。出栏肉猪7500.74万头,肉类总产量为629.96万吨,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8.2%,居全国第5位。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16位,增速排第11位。2005年,湖南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99.91亿元,增长15.3%,列中部的第3位,低于河南的4923亿元、湖北的240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535.9亿元,增长20.6%,居中部第4位,低于河南的3228亿元、湖北的1848亿元和山西的1712亿元。
4.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全国第13位,增速排11位2005年,湖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540.06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低于河南的4378.7亿元和湖北的2834.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8.2%。全省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为2193.64亿元,增长29.8%,分别居中部第3位和第4位。
5.地方财政收入排全国第13位,增速排17位。2005年,湖南地方财政收入386.5亿元,财政支出为865.7亿元,均居中部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2.6%和20.3%,居中部的第4位和第5位。2005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23.97元,列中部榜首,但仍低于全国10493元的平均水平;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8位,中部第5位。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17.74元,居中部第2位,低于全国3255元和江西3266元。增幅在全国排第13位,中部排第4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均纯收入之比3.05∶1。
6. 总人口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6个百分点。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673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15‰。就业劳动力为3801.8万人,占总人口的56.5%,比2000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2005年,湖南城镇化水平为37.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的43%。
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区位优越,资源丰富
湖南处于“泛珠三角”区域与长江流域开放带的结合部,与粤港澳地缘最近,具有承东接西南联北进的枢纽地位。从长沙出发,沿京珠高速公路,直通货柜车7小时左右可达广州、当天可抵香港,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开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地缘优势。此外,2004年,湖南公路通车里程列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铁路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3位;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列车编组站;水运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有2个5000吨级外贸码头,通过岳阳城陵矶5000吨级码头可以通江达海;国际、国内机场各有2个,怀化芷江机场正抓紧建设,通过黄花、荷花国际机场可直抵香港。目前在湘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是广东,来自香港的外资占我省全部外资的53%左右,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
湖南矿产资源丰富,在世界已知的160多种矿产中,已发现141种(含亚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0.18%。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01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7163%。湖南山青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毛泽东、刘少奇等伟人故里,有张家界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独具特色,森林覆盖率为55%。农业资源丰富,水稻和苎麻产量居全国首位。
(二)农业大省,渔米之乡
湖南自古就享有“渔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稻谷、棉花、油菜籽、苎麻、烟叶、柑桔、茶叶、肉猪等农副产品在全国富有盛名。
2005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254.98亿元,增长5.7%,居全国第14位,居中部六省第3位。2005年实有耕地面积381.58万公顷(5723.7万亩),粮食总产量为2856.55万吨,居全国第6位。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为18.49万吨,油料产量为140.98万吨,同居全国第8位。
湖南林业资源丰富。2005年末,全省拥有林地面积1152.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高于全国森林覆盖率38.45个百分点。全年林业产值为100.9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5%。
湖南是全国的牧业大省之一。2005年,全省牧业总产值为834.5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0.6%。出栏肉猪7500.74万头,肉类总产量为629.96万吨,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8.2%,居全国第5位。
湖南境内河流众多,渔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5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为48.17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179.22万吨,渔业总产值为138.3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7%。
(三)工业发展较快、有潜力,但还比较薄弱
近年来,湖南工业发展较快。“十五”期间,湖南工业以年均12.9%速度递增,比GDP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219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拉动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十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6.5%。
湖南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一是工业体系完整、规模初具、部分产业优势突出。在全部37个行业大类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烟草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食品加工、其他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藤棕草制品等8个行业大类有一定竞争优势。在436个行业小类中,有42个在中部乃至全国排前3位:配合及混合饲料制造、水果罐头制造、制茶、酱油酱料制造、苎麻纤维初步加工等17个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日用陶瓷制造、铅锌冶炼、锑冶炼、锡冶炼、有色金属合金等15个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资源型产业;铁路专业设备、铁路机车、机车车辆配件、建筑机械等4个依托技术优势发展壮大的制造行业;卷烟制造等6个其他行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尤其是在软件、生物医药、先进电池材料等领域独具特色,拥有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专业生物医药园区。三是营商成本较低的优势明显。湖南劳务成本低于广东省约40-50%,房价、房租等明显低于相邻的湖北。工业用水比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低近30%;非工业、普通工业电价较湖北低15.6%,大工业用电低7%左右,比东部发达地区(0.7-0.8元左右)更低。湖南营商成本只有广东的74%左右。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230.8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49.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1570.8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1.8%,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3.33亿美元,增长42.5%;实际引进省外境内资金702.3亿元,增长37.6%。私营企业进出口12.98亿美元,增长36.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81亿美元,增长19.7%。
但从总体上来讲,湖南仍属工业弱省。一是总量不大。2005年,湖南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535.9亿元,在全国仅排第16位,比沿海的山东、广东和江苏分别少6876亿元、6754.1亿元和6518.1亿元,比中部的河南和湖北也分别少1692.1亿元和3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496.63亿元,在全国仅排第17位。2005年,湖南规模工业中产品销售收入达10-100亿的40家,过100亿的仅7家,广东2004年过100亿的企业就达30家。虽然到2005年底,湖南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7563家,但总的来说,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延伸非常有限,产业带动作用较弱,缺乏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2005年,湖南大中型企业仅占全国的2.3%,进入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的企业仅7家(湖南电力公司、华菱、长烟、常烟、湘火炬、长丰、株冶),只有一家进入全国前100位;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销售收入比全国少1.2亿元,仅有7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二是结构不优。湖南工业之所以处于弱势,一个重要因素是湖南工业结构不优,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2005年,湖南规模工业中加工装配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346.52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8.6%。2005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72.93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完成443.7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6.9%。全省缺乏主导性产业和特大型企业,各行业呈均衡发展态势,规模工业中,只有卷烟制造增加值占12.5%,钢铁占9.9%,其他各行业都不突出。产品档次不高,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如我省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9个有色金属行业中,仅有色金属合金业为深加工业行业,其余8个均为有色金属冶炼业。同时,湖南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高耗能行业比重大,高耗能企业多,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的依赖性很强,资源的瓶颈制约对我省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三是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方面是工业效益不佳,企业盈利能力有限。2005年,湖南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88.20亿元,仅排全国第21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7.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排第16位。另一方面是缺乏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较低。湖南工业企业大都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导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比如烟草加工业是我省制造业的一大支柱,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第2位,但其市场占有率仅8.6%,比排名第1位的云南低8.47个百分点。汽车、钢材产量分别仅为湖北的1/5和3/5,这与当前加速工业化进程、参加全国市场竞争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基础设施薄弱,开放水平不高
同全国相比,我省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偏低。“十五”期间湖南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79.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6%,年均增长9.5%,低于全省全社会投资增速9.5个百分点;比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平均增速低5.1个百分点(“十五”前四年比较)。2005年,我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55.73亿元,仅占全国投资的2.3%。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在全国的排位普遍低于全社会投资在全国的排位。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居全国第15位;交通建设投资居全国第18位;信息传输投资居全国第19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居全国第12位。
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60.05亿美元,居中部第4位,其中出口37.47亿美元,增长20.9%;外贸依存度为7.2%,排全国倒数第五,明显低于全国62.8%的水平。2005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20.72亿美元,增长46.1%,分别居中部的第2位和第1位。
(五)财政收入增速较快,但仍然困难
2005年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738.55亿元,比上年增加126.13亿元,增长21.7%。比2000年增加416.69亿元,增长1.29倍,“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8.07%。其中,2005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6.52亿元,增长22.6%。2005年,财政支出增加517.8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20%。
虽然近年来我省财政收入增速较快,但仍然属于财政穷省,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突出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人均低。2005年,湖南地方财政收入总量排全国第13位,中部六省第2位;增速居全国第17位,中部六省第4位;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21.4%,只有中部六省排名第一的河南省的71.9%。2004年人均财政收入排全国第25位,处在倒数4—5位;中部六省第4位。二是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从绝对量看财政支出远大于财政收入,从“十五”年均增速看财政支出的增幅高于财政收入1.93个百分点。
三、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科学发展观要落到实处,还必须化为具体的体制、机制和各项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湖南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显得尤其重要。一是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让广大民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良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府应逐步转化职能着力为全社会提供充分的基本公共产品。二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三是要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其次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再次要厉行节约,避免浪费资源。四是要不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党政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目前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置还不够全面、绩效考核评价方式方法还不够科学、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也不能完全到位等等,干部绩效考核还不能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湖南农村经济明显加快发展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占大多数,推进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湖南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契机,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这个基础还比较薄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非常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组织管理薄弱,我省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可借鉴韩国新农村运动经验,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投资效率;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农村基础设施市场化管理,延长其使用年限。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形成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三是继续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要以城关镇和中心集镇为重点,认真搞好规划,制定优惠政策,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四是着力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城镇化步伐。逐步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取得平等的劳动力主体资格和劳动机会;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增加农民流向城镇的内在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五是加大增加农民收入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落实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规范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稳定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建立便农销售网点。
(三)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经济效益
一要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大型项目,并认真落实这些大型项目的配套支持项目。二要始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三要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围绕湖南省十大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三大产业集群。积极构建上下游产业关联大、带动作用强的20条产业链,尽快形成配套半径小,区域整体优势明显的产业配套环境,进一步增强专业化协作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四是要做大做强核心企业,真正打造一批区域经济的航空母舰。此外,要坚持紧紧依托园区经济,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
(四)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省外、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
一是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要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来包装项目,主动对接国内外产业的转移,大力引进国外资本。二是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三是积极主动加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融合,特别要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增强本地生产要素的配置范围和效率;四是积极做好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引进大公司、大财团的资金同时,重视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使技术引进成为湖南省加快工业化的助推器。
(五)注重协调各种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要以扩大城镇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保制度为重点,促进社会稳定。二是要逐步理顺收入、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三是要协调好加快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与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