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着力点,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十五”以来我省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十五”期间我省GDP年均增长10.2%,2005年,全省GDP为6473.61亿元,增长11.6%,人均GDP达到10366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23.97元,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17.74元,实际增长7.2%。但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较大,经济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十一五”期间应以提高工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投资效益为核心,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是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十五”时期,我省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1 :36.4 :41.5 转变为2005年的19.4 :40.2 :40.4,继续保持“三二一”结构。但我省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比较而言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表现为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2005年,湖南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535.9亿元,在全国仅排第16位。2005年,湖南规模工业中加工装配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346.52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8.6%。2005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72.93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完成443.7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6.9%。全省缺乏主导性产业和特大型企业,各行业呈均衡发展态势。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只有卷烟制造和钢铁比重稍高,分别占12.5%和9.9%,其他各行业都不突出。2005年,湖南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88.20亿元,仅排全国第21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7.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排第16位。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比如烟草加工业是我省制造业的一大支柱,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第2位,但其市场占有率仅8.6%,比排名第1位的云南低8.4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能力弱。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湖南省服务业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仍然不足,服务领域狭窄。2004年,湖南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38.8%;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只占GDP的5.6%、4.6%、3.3%和1.9%。因此,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是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改造,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率;要争取新上一批对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推进湖南经济发展;要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抓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制造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食品加工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和生产链;要发挥已有的竞争优势,对于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应延长产业链,增加投入,壮大规模,培育规模效益,做大做强,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为长远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要依托湖南省的优势和潜力,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生产主导的服务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服务业和加工业的融合,并建立以服务业为中心的产业链。积极发展在全国有明显优势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电、出版、报业和动漫产业,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和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家政等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要努力发展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等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扩大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物流业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并充分利用湖南省的区位优势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势,大力培育和引进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集团,努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要依托湖南省的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
二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随着我省经济加速发展,能源、资源的消耗会快速上升,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资源、能源的稀缺。2004年我省万元GDP能耗比2001年上升了15%,且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整体上快于GDP增长,2001—2004年能源消耗总量年均增长15.1%,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突破口,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保护和治理环境,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资源密集型、物耗过高型产业的比重,尽可能不再新增高物耗产业的项目投资,加快对资源型产品的技术改造,不断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出台相关政策、规划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兴办循环利用资源产业,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三是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 “十五”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投资是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1—2004年,投资对湖南省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0%左右,比“九五”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尽管国家明年将继续保持“双稳”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比较而言湖南省还是一个欠发达省份,虽然几年来全省投资率提高不少,但在全国仍不算高。2004年,湖南省投资率为40.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因此,必须保持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特别要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资。一要充分利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积极向国家争取重大建设项目和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二要积极争取各级金融机构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三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引进外国资金和外省资金。四要研究出台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资本的投入。
同时还要注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果。“十五”时期,我省工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年均增幅由“九五”的5.2%上升到32.8%,提高27.6个百分点,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现价)仅由10.7%上升到12.8%,只提高4.3个百分点,远落后投资增长幅度;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九五”的31.4%上升到32.1%,仅提高0.7个百分点。“十五”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0.338(单位投资产生的GDP增量),与“九五”的0.334基本持平,但工业投资效果系数却由“九五”的0.47下降到0.42;工业投资的弹性系数由1.052下降到0.849(工业投资增长1%引起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变化)。既使考虑投资的时滞效益,2003——2005年我省工业投资分别大幅增长42.7%、23%和42.7%,为近10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今年一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分别比2003、2004和 2005年低0.6个、4.1个和0.6个百分点,表明投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关键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6%的湖南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湖南全局。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多数年份增幅也低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十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比城镇居民收入低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2.95:1升至3.05:1。今年一季度,湖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只增长9%,比去年同期回落9.6个百分点。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保证农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一是增加农村的文化教育投入。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提高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能力,同时还应逐步改变农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现状。省统计局民意调查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显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关注的主要问题中有75.3%的被访者认为急需解决文化教育问题,排在第一位。二是要理顺农产品和农资价格。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资价格相对较高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三是要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水利、交通和农村人居环境。四是要精简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五是要多渠道减少农民数量,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为突破点,不断优化经济社会环境
“十五”期间我省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有资本的布局、流动还不尽合理;产权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财税、金融、投资体制还不能充分激发投资者的积极性;市场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还不够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等等。“十一五”期间应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为着力点,大力优化经济社会环境。一是要继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大对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为这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顺产权关系,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增强企业活力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四是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力争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
四、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加快构建和谐湖南。
一是要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十五”期间我省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十五”期间湖南省全社会从业人员以平均每年45万人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底,已达3801.48万人,年均增长1.2%。“十五” 末期湖南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912.23万人,创历史新高,比“九五”末期增加363.87万人,5年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长了66.4%。但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我省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目前,湖南省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力总量大,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远远大于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加上从城镇单位裁减下来的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人还在寻求再就业机会,劳动力自身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不高,导致结构性失业严重。湖南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将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要完成上述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保证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 调动劳动者自主创业的积极性。第二,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改善城乡结构。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
“十五”期间,我省的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就业比重提高了12.7个百分点,达到29.9%,但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般在70-80%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据有关部门测算,从投入产出效果来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而第三产业则是1000个。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第四,挖掘社区服务的就业潜力,鼓励灵活就业。第五,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二是要建立收入调节机制缩小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人们的收入差距。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其次,要充分利用国民经济再次分配和财政调节的功能,校正初次分配造成的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要大胆进行税收制度等制度的创新,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办法,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不动产税、遗产税等税收课目,探索针对收入畸高行业人群的再次分配办法,控制部分城市居民收入过快过高增长。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低收入者、无收入者、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生存条件与基本生活需要。再次,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大力发展社会第三次分配,为贫困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第三次分配不仅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还可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同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应过分强调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相反更应强调弱势群体的利益。
三是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首先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逐步减少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建立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再次,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使人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写于200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