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实证分析


对湖南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实证分析
 
省第八次党代会做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决议以来,我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时期,国家将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方面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特别是最近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连续出台多个文件,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加大宏观调控和产业调整力度。下面从分析工业化发展、重大投资项目入手,就如何促进湖南工业又快又好发展作一个分析。
一、湖南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十五”时期,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比GDP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219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拉动全省GDP增长5.1个百分点;全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见下表)由2001年的44.3%上升到57.3%,提高13个百分点。主要特点是:

 
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
 
 
指标名称
标准值
权数
 
发展指数(%)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1.人均 GDP
30000
20
4.0
4.4
5.0
6.1
6.9
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50
16
9.7
9.7
10.0
10.1
10.8
3.非农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70
16
9.7
10.1
10.7
11.2
11.5
4、城市化水平
66
17
7.9
8.2
8.6
9.1
9.5
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40
8
3.7
4.0
4.4
5.0
5.5
6、规模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
80
3
0.9
1.1
1.1
1.2
1.3
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占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45
7
3.8
4.5
5.2
5.3
5.5
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70
7
1.3
1.5
2.0
2.4
2.8
9、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70
3
2.3
2.3
2.3
2.4
2.4
11、信息化水平
100
3
0.7
0.9
0.9
1.0
1.1
全省工业化发展综合指数
44.0
46.7
50.2
53.8
57.3

——产业集群效果明显。2005年全省规模工业中的烟草、钢铁、电力、化工、有色、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等十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85.6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70.7%,比2000年提高5.4个百分点。“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完成增加值489.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31.9%,比2001年的28.4%提高3.5个百分点。2005年,“长株潭”和“一点一线”地区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569.46亿元和1052.18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工业的37.1%和68.5%。特别要指出的是,省会长沙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20.73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20.9%。今年季度,全省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75.62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18.8%,同比增长31.4%,增幅比全省规模工业快11.4个百分点。
——工业增长方式有所转变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省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2001-2005年,全省更新改造投资达1733.39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额的65.78%,年均增长26.8%。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72.93亿元,增长21.8%,其中新材料和新能源、高效节能领域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9.79亿元和16.51亿元,增长40.4%和37.8%;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5亿元,增长2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规模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489.5亿元,增长53.1%,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0.4%,比2000年高4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5.17%,比上年提高16.06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88.2亿元,比2000年增长4.46倍,年均增长40.4%。
——企业改革改制取得重大进展。省属国企“三个一批”改革积极推进,完成34家企业的转制搞活、120家企业的关闭破产注销工作。2005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5.3亿元,对规模工业的贡献达34.7%,是规模工业的创利大户,比2000年增长6.54倍。
——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提高。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分别比2000年、2004年提高3.2个和1.7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1%。2005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税金由2000年的171.39亿元增加到357.41亿元,年均增长15.8%。2005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年平均吸纳就业人员165.67万人,比上年增长2.1%。
“十五”期间,虽然我省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比较而言仍然是一个工业弱省。2005年,湖南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99.91亿元,增长15.3%,居中部第3位,低于河南的4923亿元、湖北的240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535.9亿元,比沿海的山东、广东和江苏分别少6876亿元、6754.1亿元和6518.1亿元,比中部的河南和湖北也分别少1692.1亿元和312亿元,居全国第16位,中部第4位;增长20.6%,排全国第11位,中部第4位。同时在工业化过程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05年,湖南规模工业中加工装配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346.52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8.6%。2005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72.93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完成443.7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6.9%。全省缺乏主导性产业和特大型企业,各行业呈均衡发展态势。规模工业中,只有卷烟制造增加值占12.5%,钢铁占9.9%,其他各行业均不突出。
二是工业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第一,工业效益不佳,企业盈利能力有限。2005年,湖南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88.20亿元,仅排全国第21位,中部第5位。第二,缺乏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较低。如烟草加工业是我省制造业的一大支柱,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第2位,但其市场占有率为8.6%,比排名第1位的云南低8.47个百分点。
三是国有企业负债率高、资本金不足、社会负担重等问题仍未妥善解决,生产经营形势不容乐观。从2003年开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今年1-2月仅增长8.8%,增幅比去年同期低7.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7个百分点,为2003年以来历史最低点。一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1.0%;亏损额同比上升84.2%;亏损面扩大到41.7%。
二、全省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进展及成效
(一)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实施情况
2005年郴州会议以来,全省突出抓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2005年,全省计划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694个,仅占全部工业投资项目的比重为9.2%,但投资总规模达1670.36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总规模的比重达68.8%;全年完成投资额461.64亿元,占当年全省工业投资的51.8%。今年一季度,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建项目61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73个;投资总规模和完成投资分别为1677.39亿元和87.59亿元,分别增长57.8%和35.8%。其中新开工项目102个,投资总规模为156.3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8%和69.6%;当年计划建成投产项目90个,已累计完成投资总额的65.9%。从行业投向看,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仍主要分布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领域,这些领域投资规模占全部重大工业投资规模的85%以上。而这些领域大部分是我省的优势产业,表明我省的优势企业进一步扩张,优势产业正进一步增强,这将有利于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1、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是扩大民间投资、吸引民间资本的重要载体
2005年,全省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非国有投资占比为65.2%,比全社会投资中非国有投资的占比高3.4个百分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当年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所占比重分别为20%和6.4%,分别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高出5.7和3.2个百分点;其所吸引的外资和银行贷款分别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和银行贷款的40%和28%。表明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成为扩大民间投资、吸纳民间资本的重要载体。
2、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是实施产业集群的重要龙头
从重大工业项目的投入格局看, 2005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居前10位的行业的投资总规模占全部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75%,表明主导产业仍在进行规模扩张,加强产业集聚。其中除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三个行业的投资总规模未列入前10名外,其余7个行业的投资总规模均居10强之中。从区位看,各市州正逐步形成不同的产业特色,在全省构造了多个产业集群的雏形和各自的核心企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分布在娄底、湘潭、衡阳,形成以涟钢、湘钢、衡钢为龙头的核心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衡阳、常德、郴州,逐步形成以经阁铝业、晟通科技、株冶集团、株硬集团、衡阳水口山、创元铝业、郴州金贵有色等核心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长沙、湘潭、衡阳、永州,逐步形成以长丰集团、北汽福田、湖南吉利、湘潭风光、衡阳风顺车桥等核心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主要分布在邵阳、岳阳、常德、益阳、怀化,逐步形成以岳阳纸业、常德恒安纸业、沅江纸业、永州秀山纸业、怀化泰格林纸等核心企业。这些区域占全省该行业投资比重均在70%以上。
核心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必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中配套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如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厂通过实施“双百万工程”后,在衡阳范围内就带动了生产变压器、互感器、电线电缆、高低压开关等成套设备企业130多家。2005年衡阳在建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项目23个,投资总规模达4.14亿元。
3、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内涵型投资(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占到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多个百分点。另外,从土地使用效率来看,全省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平均土地投资强度为2235万元/公顷,比其他工业项目高出1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4倍。由此可见,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尤其是在国家对土地供应实行较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快速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投产情况
2005年,全省共有113个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成投产,这些项目投产效益主要反映在今年一季度工业生产和经营上。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403.07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2005年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竣工投产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34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8.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长株潭、一点一线地区优势明显。一季度,一点一线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为19.51亿元,其中长株潭为16.27亿元,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分别快14.08和15.8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比分别达55.19%和46.02%,同比高8.38个和6.68个百分点。
二是园区工业企业生产高速增长。一季度,园区企业工业增加值和新产品产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6.04%和122.5%。
三是电力、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生产高速增长。一季度,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0.0%、104.0%、154.5%和 117.4%。这些行业都是2005年投入较大的行业。
四是明显提升了工业占GDP的比重。一季度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3%,比2005年一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
三、对促进湖南工业更快更好发展的思考
针对我省工业发展情况和十一五”发展目标,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如何更快更好地促进湖南工业发展,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大势和产业政策等的动态变化,在指导思想上把抓发展速度与抓增长方式转变很好地结合起来
从经济增长周期看,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GDP增速为近几年最快的时期之一,达到潜在增长区的上限。这意味着我国经济运行将步入调整期。从国家产业政策看,今后一段时期内重点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节能降耗,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产业调控主要通过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防止部分行业、地区投资过快增长。4月28日,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这无疑是“双稳健”政策一次稳健的调控。同时,国家及时出台并组织实施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先后发出了《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两个文件。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煤炭、水泥、铝、铁合金、焦炭等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还将陆续出台其他有关行业的指导意见。以上表明,国家目前实施的产业政策不仅仅是对某个行业进行调整,而是要对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大调整。从国际油价走势看,最近纽约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冲破75美元。有专家认为,今年国际油价有可能达到每桶80美元。油价居高不下将对我省石化等行业造成更大的冲击。因此,我省在加快发展工业时,筛选和实施重大工业投资项目,要密切关注当前宏观经济大势,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动态变化,辩证地处理好抓工业发展速度与抓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工业发展。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加快发展,出路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因此,要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工业增长速度每年必须保持比GDP2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工业化加速往往伴随资源消耗迅速上升,整个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约束。2004年,我省万元GDP能耗比2001年上升了15%,且能源消耗总量增长整体上快于GDP增长,2001—2004年能源消耗总量年均增长15.1%,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因此,不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就不能保持长期持续较快增长。要转变增长方式,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资源能源节约。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真正实现“十一五”末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比如对我省有优势的有色金属行业,要有一个长远明确的发展思路,着力提高精深加工和增值能力,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政府经济决策和规划的着力点应转向如何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兴办循环利用资源产业。如“中国银都”永兴,将废旧资源开发利用做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都很有影响力的大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值得推广的一个模式。
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湖南的优势,加大对纳米技术、冶金技术、基因医药与治疗技术等的创新力度。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平台,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同时,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一批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展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特色鲜明的科技孵化器基地力争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型工程机械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攻关标志性工程。
四是增加科技经费投入。2005年,我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只有0.7%,低于全国的1.3%,也低于韩国和印度的3%和2%。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和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4.4%和7.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打通湖南科技创新中的资金瓶颈。政府要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开发投入,真正做到让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占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同时,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另外,要通过优化投融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
2、加大对重点扶持的工业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力度,形成湖南能在新形势下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工业产业发展模式
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对推进湖南工业化作用巨大,优势产业和标志性工程企业对湖南工业发展功不可。但在新形势下,必须全面考虑国家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和财税金融政策,力促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等政策取向,实事求是调整未来发展方向。
一看投资效果。十五”时期,我省工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年均增幅由“九五”的5.2%上升到32.8%,提高27.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年均增长由12.3%提升到12.9%,仅提高4.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九五”的31.4%上升到32.1%,仅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效果系数由“九五”的0.47下降到0.42,弹性系数由1.052下降到0.849。2003—2005年我省工业投资分别大幅增长42.7%、23%和42.7%,为近10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从投资的时滞效益看,今年一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分别比2003、2004和2005年低0.6个、4.1个和0.6个百分点。其中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竣工投产的84个企业完成增加值35.34亿元,只增长11.2%,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反而下降0.5%。以上表明工业投资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看产出效益。去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工业经济效益并未与投资同步增长。一季度,我省规模工业中的钢铁和化工行业分别实现利润0.39亿元和0.9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5.2%和16.7%。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竣工投产的84个企业实现利税7.16亿元,同比下降48.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净亏损额1.49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7.1亿元。
三看产业关联度。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产业关联度应作为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的一个基本准则。要确定和评价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投资诱发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三个值得参考的重要参数。就目前来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诱发系数位居前列;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感应系数位次靠前。
四看发展潜力根据投入产出表,1997年至2002年,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高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成长极为迅速,产出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3.7%、52.4%、41%,2002年占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比1997年分别提高了3.85、1.35、1.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在全省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竣工投产的84个企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21亿和8.47亿元,分别增长50.6%和46.7%。
五看能耗环保。目前,我省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十大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能耗比较高的部门,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的依赖性很强,对环保的压力较大。一季度,全省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竣工投产的84个企业用电量为17.64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0.5%,同比增长33.5%,分别比全社会和工业用电量增幅高15.7个和28.6个百分点。我省GDP在全国排第13位,但污染物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几位。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化解能源紧张、环保要求和市场需求约束等多重压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从以上分析看,当前我省电子信息和医药制造等新兴产业成长性好,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力越来越强同时,我省作为工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的省份,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也有必要采取“压缩式”推进模式,超前配置产业,特别是在国家加大对过剩行业调控力度和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省要在抓好原有十大标志性工程的基础上,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方向,加大落实力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和政策取向的变化,抓住机遇错位发展,对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不断通过创造需求,实现对产业自身的拉动与提升,力争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3、继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升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一是深化改革,大力创新企业经营机制,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资本、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技术骨干持股或控股;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和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突出国有企业主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航空母舰。三是加大对国有企业监管力度,优化国有企业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四是适当考虑改革成本,妥善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在加快发展民营工业方面: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力量,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其巨大的潜能转变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力量首先,进一步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性因素,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其次,加快建立民营工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创业指导、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再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将中小民营企业尽快纳入社保范围。最后,民营工业企业要加快集聚,真正做大做强。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实行强强联合,通过股份制合并与兼并、扩大自己的实力,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或者同类企业共同发展。
4、要进一步完善我省工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地方促进工业发展的能力
在工业化进程中,除了有市场力量调节外,政府的宏观调节和引导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运用产业政策和各项具体政策来促进工业化发展,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韩国和新加坡等新兴国家的工业化道路都是由政府主导来实现的。我省在这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交通、通讯、能源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工业发展提供硬环境。时,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配套完善地方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等,为工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工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间接促进工业加快发展,这也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最广泛、最重要的职能,其效果往往更持久、更明显。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基本方向是向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转变,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要突出制度创新,完善运行机制,靠制度和机制来保证政府行为的科学透明、协调一致和高效运行,改变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此外,政府部门要提高政策信息的透明度、共享度及公布解释力度。二是政府应当努力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保证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公平合理流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消除行政壁垒,遏制地方保护主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确保信息对称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马勇 曾斌求  彭积龙  朱继无  向延华写于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