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关系将如何嬗变


  尽管政治上存在争议,可在中日这两个东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间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却是客观存在的。总体而言,在相当长时间内,“前景广阔,道路曲折”将成为对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趋势最好的描述。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实体,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外资升外贸降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近3%的情况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额达41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另外,同期中国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8%,而对日进出口额为162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0.2%。虽然外资和外贸仅是中日经济关系中的两个领域,但从一升一降中还是能推测出未来中日经贸的发展趋势。

  首先,日本对华投资第四次高潮方兴未艾。去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后,许多业内人士担心日本企业在地震和中国要素成本上升的重压下可能从中国撤资。但实际上日企非但没有撤资,还加大了对华投资力度。此次日本对华投资高潮始于2008年。与前几次投资高潮相比,此次投资高潮具有投资领域中非制造业占比高、投资地从中国沿海到内陆全面开花、投资项目大型化、设立地区总部的投资案例较多等特点。

  其次,日资企业对华投资目的从利用低成本要素转向开拓中国市场。近年来,由于中国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日资企业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对华投资不再是为了本国出口或返销,而是为了抢占中国市场。一般而言,对于东道国来说,直接投资对贸易会先后产生进口诱发效应、进口替代效应、出口诱发效应和返销效应。外资企业设立之初,东道国往往需要从投资国进口设备和零部件。随着外资企业国产化率的提高,进口替代逐步实现,东道国将减少其进口。外资企业产品具备出口竞争力后,可能向第三国出口或向投资国返销。从前几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高潮的结果看,上述效应在中国国内比较明显。从今年上半年对华投资升、对日贸易降的情况分析,由于日资企业对华投资目的发生改变,今后日本对华投资的贸易效应将逐渐趋弱。

  前景广阔道路曲折

  2011年年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后,中日两国合作亮点集中在金融领域。如两国将互购国债、促进各自货币在两国跨境交易中的使用、发展人民币与日元的直接交易市场、将进一步增加双边货币互换额度、日本将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等。多数举措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日本也从中获益,并攫得商机。如人民币在东京市场增加流通量将促进金融机构推出相关期货交易等衍生工具,进而提高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目前部分举措已经结出果实。如人民币与日元直接交易开展两个多月以来,市场反应积极,运行平稳。日本部分金融机构相继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如延长人民币与日元的交易时间、为当地企业提供以人民币结算的普通存款业务、开通用人民币结算的跨境汇款业务等,进一步方便了此项交易的顺利进行。

  今年5月13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北京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FTA)谈判无疑是上半年中日经济关系的又一个亮点。从近年中外的实践来看,FTA已不仅局限于贸易领域,还包括环保、知识产权、投资等领域。因此,FTA协议的达成将拓展三国在广泛领域的合作。但从现阶段大环境分析,中日韩自贸区前景甚为微妙。首先,三国之间利害关系错综复杂,难啃的骨头较多。以日韩FTA谈判为例,2003年底启动至今,谈判长期处于谈谈停停的状态,尚未出现达成协议的迹象。其次,三个国家目前尚未形成完整清晰的战略思路,均抱有一种先谈起来再说的心态。因此,即便年内启动三国FTA谈判,其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

  业界热民众冷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日两国经济互补度较高。在投资领域,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日本第二大投资对象国。而近年日本企业的国别投资收益表明,对华投资收益在日本对外投资对象国家中是最好的。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日本企业把中国列为今后投资规划中的首选投资地。

  今年5月13日,中日韩签订了《中日韩投资协定》。由于这一协定在现有《中日投资协定》基础上新增了“保护知识产权”、“缔约国履约义务”(俗称“保护伞条款”)等内容,因此将进一步保护日本的投资权益。

  在贸易领域,虽然因中国要素成本的上升,日本市场开始出现低附加值商品生产国由中国周边国家取代中国的迹象,但中国自2007年以来就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由于日本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上占据优势,因此日本往往在中日经济交往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然而,经济关系的密切并不意味着必然带来国民对对方国家的好感。舆论调查显示,近年来,日本国民对华感情持续恶化,80%以上的国民对中国没有好感。诚然,影响两国国民感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实中两国围绕领土的纠纷、两国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差异等因素在客观上造成了日本大多数民众“吃中国肉,骂中国娘”的现状。

  中日在经济上如此密切而国民之间感情却不断恶化,这种双边关系在当今世界上实属罕见。在中日走过两国邦交正常化40个风雨春秋的今天,如何缩小业界和民众在中日关系中的温差,将是两国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