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任何机构无关
最近,与一位证券界的老朋友一家久别重逢。这位老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就是南方的“知名股评人士”,一直以为投资者指点迷津为生;多年从业的他也已经爬升到某上市证券公司的分公司副总的位置。然而,这位金领老兄家也不尽和谐:已离职多年在家照顾年幼儿子的友人妻子刚重新以较低的职位进入职场,收入低而压力大,整天忙碌的两口子经常为由谁来照顾幼儿一事与友人发生口角,一家人闹得很不愉快。我尝试劝解他们道:以老兄您今天的实力,让夫人在家当个全职太太不就好了吗?友人无奈的摇了摇头:家庭经济压力大呀!友人的夫人则抢白道:当年嫁你是因为你是“知名股评人士”、“投资专家”,以为从此衣食无忧;谁知今日……
以上故事看上去更像一个冷笑话。然而,从这真实的故事,我们至少领悟到以下两点启示:
1, 由于市场连年低迷,“靠天吃饭”的证券业员工的日子虽不至于回归2003-2005的“三年困难期”,但“金领“已大大退色了。
2,不光是证券公司和从业人员“靠天吃饭”,股市投资人更都是深刻体会“世态炎凉、市场冷暖”,不论是普通小散户、或是机构投资这、又或是专业投资人(如知名股评人士)在市场低迷之际显然都面对着生存压力。
除了上述两点显性的启示外,我还想通过“知名股评人士”的不同命运,来探讨投资的正确理念和成功之道。
其实,友人的夫人的期望是合理的,作为“知名股评人士”即使不是都能挣大钱以实现财务自由,但可以至少可以令家人衣食无忧是轻而易举的。君不见,名嘴们无论到哪里都被大批粉丝簇拥着,拿着可观的出场费,文采好一点的可以写一些“股市百战百胜攻略”之类的畅销书来取得可观的版税收入,文笔稍逊一筹的也有办“股市实操培训班”之类的来钱门道。实际上,笔者认识大批长期活跃的“知名股评人士”,都懂得华丽转身而充分利用其名气,写书、办培训、开讲座、买软件而财源广进。最低限度也可以成为各大论坛、商业活动的宠儿而赚取可观的出场费。可千万别看小这些“区区”的出场费,有心人从一家专业财经公关策划公司拿到的一份“报价清单”上看,去年开价比较“亲和”的出场费在4-5万元左右,善于出吸引眼球的惊人之语的大腕,十万以上是“行价”。我们可以粗略估计一下,在过去一年中,轻易地出场十次,这笔收入也在百万元。这就是“知名股评人士”致富的秘密了。
然而,我从来没听说我认识的这些“股市专家”中有任何一位能确切地证明因股市投资成功而致富,并真正过上好日子的。顺便再提一下,我所认识的所有人中,也还没有听说谁因为聆听了某专家的教导,又或是投资了专家推荐的个股而致富的。
只可惜我的这位老朋友,身为资深的“知名股评人士”,却没有与其他名嘴一道走上致富的阳关道,他走的独木桥却是自己的投资,过于自信于自己的投资能力了。此公的投资的结果如何?从前面所述的家庭不和谐的故事,大家不难作判断!
因此,我们可以很负责任地得出结论:无论是不论是普通小散户、或是机构投资者、又或是专业投资人(如知名股评人士、经济学家),都难以通过短期在股票市场的操作而致富。 不是说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上市公司在创造财富吗?这些财富都到了哪里去了?看一看以下数据您就会明白: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2008年至2011年10月21日,A股一共有789家上市公司完成首发融资,实际募集资金达1.05万亿元。与此同时,同期581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再融资,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再融资6436亿元。近四年下来,融资从A股市场拿走1.69万亿元。
不是有上市公司的分红吗? 我们还是看数据好了: 根据同样的数据来源,去年上市公司通过IPO、增发、配股共融资9865.09亿元,但分红总额却只有762亿元,占比还不到8%。
还有,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1月到2011年11月,深沪两市成交达金额达1740356.88亿,即便按0.15%的佣金算,券商近4年从A股市场抽走的金额也高达2610.53亿元。而印花税方面,2008全年征收的印花税仍高达979.16亿元。2009当年完成印花税征收额为510.47亿元;2010市印花税征收额仍达544.17亿元;2011前三季度,尽管市场表现仍不理想,但印花税金额仍达370.95亿元。
如果说,上市公司的融资和在融资大多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为投资者带来将来更好的回报(我们姑且相信作善意的假设)。那么后两项(佣金和印花税)是真金白银永久性地离开股市了。
显然市场中的资金入不敷出,因而进行短线的买卖操作就是参加一场赌局般的“负和游戏”,长此以往,无论是普通小散户、或是机构投资者、又或是专业投资人(如知名股评人士),绝大多数的结局,就是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如何应对?看来唯一应对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减少操作以节省交易费用。最有效的笨办法是:
在每一个周期(长达数年)只做两轮操作:在市场持续低迷到人气涣散、大众悲观、估值偏低之时买入,然后耐心持有到人气高涨、市场乐观、估值偏高时卖出。然后,作壁静观至下一轮周期……
有人一定会说:如此简单的方法,谁不会?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买卖操作,不需要人指点迷津了,那股评家们不是失业了吗?
尽管放心!方法简单,然而知易行难!人性使然。大部分投资者为了使“投资收益最大化”肯定是会频繁操作的(只不过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而已)。因此股评人士致富的阳关道(写书、办培训、开讲座、买软件、赚出场费)还是大可以走下去的。只是前万不要像我的那位股评家老朋友这样走上了自己频繁操作的独木桥就是了。否则,钱途堪忧啊!
股评人的故事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