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大任务
——答林毅
林先生:
草草浏览了你从邮箱发来的你的两篇文章。又从网上浏览了你出版著作的章节名目,以下几点供你参考:
你是把基础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两者结合进行,恐怕反而效果不好。我意,要么专注于学术方面,要么专注于政策方面。
如专注于学术,以应用理论的研究为好。如专注于政策研究,对中国社会相关基础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至关重要,空洞设计政策不会真有什么好的应用性成果。
基础理论方面,再去论证价值理论或剩余价值理论是否正确、或有多少正确成分、或为何完全错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这类研究都属白费精力。
当今西方的经济学研究,全是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政策类研究,这有其合理性。你看现在哪里还有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或剩余价值理论的对错问题?
你说:“影响购买者的因素,则是其意图拥有该商品的欲望。购买者越想占有该商品,其愿意为此支付的货币量越多,那么该商品的剩余价值越大。可以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根源就在于个体欲望。”类似的看法,在很大数量的其他人文章中同样可以看到。如要从最有利于这类立论者的角度作演绎,这里的“剩余价值”其实是指利润。而且,一个异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实际上是指单个企业的利润,而不是全社会的总利润。
与之不同,如果从全社会整体来看,例如,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ohn Aumann)、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的“完全竞争经济:参与者连续统模型、重复博弈论”,其中,奥曼、马希勒和斯特恩斯在1968年引入了一个“联合控制的彩票”(jointly controlled lottery)的概念,即没有参与者可以单方面地改变彩票不同结果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也正是更早得多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在分析基础性理论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前提:从全社整体看,可以假定供给与需求是平衡或基本平衡的,这时候的商品价格将怎样。这样的假定条件,对利润的形成并无重大影响。再晚一些时期的瓦尔拉斯的竞争均衡时的商品价格,其实也只是对更早时期的商品供需平衡时价格形成机制的证明尝试。
但是,不仅如此,即使以事实上的全社会商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为前提,例如假定需求大于供给,买者自愿多支付的价值从何而来呢?交换行为本身不可能形成价值。要知道,现代社会流通的货币本身并非真正的价值物。如果单纯靠增加发行货币就能使一个国家致富,解决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所以,供需不均衡也不可能是导致额外形成价值的原因。
还不只如此,即使就单个的交易来看,当买者自愿支付高价,卖者相应得到高额利润时,交易双方的价值总量并未因为这样的交易有额外增加。卖者的额外获利必然同时是买者的等量额外损失。而从实质上讲,商品的交易就是一定量某种商品与一定量另一种商品的交换。因此,从全社会整体讲,一些商品的额外高价,必然意味着另一些商品的额外低价,它们两者必然互为条件。
但是,对于以上这些重要的难以否认的事实,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没有兴趣了。这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就历史讲,这一类问题,古典时期的经济学家们已经讨论过了,事实上已经解决了;就现实讲,当代社会赋予经济学家的是另一类任务。
那么,现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商品价值问题究竟采取何种态度呢?尽管当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依然可以看到类似下列论点:商品的价值由效用决定,或者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买者的认可程度,或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买者的主观体念和欲望的高低,而对商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几乎都持否定看法,但是,这些似乎根本性的东西,现在反倒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无关紧要的了。
马克思时代的19世纪,对于李嘉图之后的西方经济学,曾以庸俗经济学来概括这一派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的根本特征。这与那一时代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与之相比差别显著,服务于社会经济和企业经营,这才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也因此,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与此密切相关,在商品价值问题上,对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从性质上加以明确区分也变得没有什么必要了。实际生活无数次告诉人们,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非常重要的前提:全社会各种企业、各个企业的利润虽然高低不一,平均利润总是存在。从单个企业的角度讲,怎样达到尽可能高的利润,即所谓利润最大化,是一大类应用经济学要研究的。很清楚,在这一类应用经济学的研究中,既不必也不需要追究商品的价值来源问题。理论上及实际上的界限只是:全社会客观存在的平均利润状况提示着人们,各个企业追求尽可能高的利润,必然受到各种外部条件的限制,企业利润的增长绝非主观随意的东西。以怎样的方法和手段达到高额利润,又怎样具体地受到相关条件的限制,应用经济学研究的这一大类需要探究开拓的方面是不少的。要真的取得一点进展,很不容易。
另一类重大问题,就是所谓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这与客观的、非主观臆想的平均利润率——更确切地,是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同样有密切联系。前面提到的参与者连续统模型、重复博弈论,就对为何会形成均衡价格(实即供需平衡下的商品价格)作了很好的说明。而且,这一市场选择机制,还可以扩展运用于阐明有众多主体参与竞争标的的选择机制。
但人们未必意识到,以参与者连续统模型、重复博弈论阐明的:从全社会整体看,商品的均衡价格的形成趋势具有必然性,事实上给了商品主观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沉重一击。很明白:如果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必然趋势,或者更准确地讲,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变动不居的市场价格围绕的轴心,那么商品的价值就不可能决定于商品的效用,不可能决定于买者的主观体念和欲望的高低。这种内在具有的无法排除的矛盾,其实表明,现代西方经济学依然与古典经济学存在重要联系。
2012-8-8
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大任务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