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辩证地看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应辩证地看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孙辉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第48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喜炎平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问题。此番,又一次的将中药注射剂推向了风口浪尖,似乎一时间又让公众对中药注射剂“谈虎色变”,中药注射剂真的不安全吗?今后中药注射剂的路在何方?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辩证地来看待。

药品不良反应需两点论

2011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85万份,其中,84%的不良反应报告来自化药,15%是中药。连续3年来化药与中药基本维持这个比例,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中药中占49%。总体来说,中药的不良反应远低于化药,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略低于中药其他剂型总和。

然而,中药注射药剂的不良反应80%来自于没有合理应用,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杂质含量较高,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极易产生突出不良反应。近些年来,国家监管部门大力倡导安全用药、合理用药,这种情况已经大大减少。  

多方协力确保临床合理应用

本次SFDA发布的通告是一次警示,提醒医疗机构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要更加合理。自“鱼腥草”“刺五加”事件之后,SFDA已把中药注射剂推上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曾在2009年7月下发《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再评价工作的通知》,责令制药企业自查自纠,以排除质量控制环节的隐患。

三年间,SFDA累计对中药注射剂抽查近4000次,并且在去年出台了13个中药注射药剂的新标准。监管部门的及时提醒以及工艺标准的不断更新,为中药注射剂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医药制造企业新版GMP认证也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与国际接轨的新标准,对工业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技术升级革命,一部分不达标的企业势必被淘汰,通过认证的企业在联动无菌化生产线生产的中药注射剂其工艺、质量及标准将更加可控。另外,制药企业除加强对中药注射剂药理及不良反应的研究外,还应及时修订产品的说明书,提醒医生及患者科学合理地使用。

在医疗机构,医生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切勿擅自加大剂量改变药物浓度,同时在注射后需紧密关注患者反应。另外,中药注射剂成份复杂,不宜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中药注射剂作为国粹不可替代
   中药注射剂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标志,是千年来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延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们的国粹,在我国已有70多年应用历史,一度在病毒感染、脓毒血症、休克、心脑血管、肿瘤等多发病、慢性病领域广泛应用,并且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效果显著,是西药所不能媲美替代的。同时,中药注射药剂曾在应战“非典”、甲流等重大疫情中也立下赫赫战功。

   与化药相比,其毒副作用小不产生耐药性,低廉的价格,显著的疗效深受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欢迎,据统计,有85%以上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诊所都在使用中药注射剂,且采购量及销售排名一直名列前茅。

   因此,对于中药注射剂出现的个别不良反应,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客观地看,不应只盯着个别药物不放,将整个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无限放大。而是应该,各个环节切实重视起来,加强监管,提高标准,继续大力倡导安全合理用药,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健康良性发展。

 孙辉医药BLOG:http://blog.39.net/sunhui2001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701699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