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把房地产妖魔化


  最近,许多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媒体记者都在高呼房地产成交量的反弹会导致中国经济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并更有甚者,在房市暂时反弹中极度悲观失望之下发出“楼市崩溃论”的某个知名财经评论员某“刀”。这些放大的言辞,是否真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感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笔者总是觉得其中的一些人,在连续看不准楼市运行规律之后,导致“粉丝”埋怨而失去知名效应后出现了歇斯底里症后的神经质!

  首先,我们来看待2012年上半年中国楼市成交量反弹,以及部分城市的价格反弹的背景是什么?我们是否需要对中国楼市暂时的“量价齐升”感到可怕?

  回顾笔者今年几篇关于中国楼市的文章,在市场普遍悲观的时候,笔者相对谨慎乐观,并在2月份大胆预言,中国楼市将在6月份前后触底。这个预言不幸而中。其中的分析逻辑,并非在于笔者作为一名房地产从业者,喜欢鼓捣房价从涨的喜好,而是看到了中国整体经济的疲弱状况下,尤其是欧债危机深不可测的负面影响下,中国需要改变策略,积极应对变局。中国经济要从整体利益出发,而不得不牺牲局部产业利益。因此,货币放松实质性展开后资本流动性将大为增加。在实业不佳,股市不振的状况下,资金流动性增强利好楼市基本不是一个需要遮遮掩掩的逻辑结论。后期货币政策不断放松,各地楼市上演小阳春的状况出现。许多等待“绝对底部”出现而失去最佳“购买良机”的购买者们在失望之余,再次泄愤于某些并不专业的财经评论员们,从而导致过度看空者的心里失衡,实在是具有极大的社会讽刺意味!

  从众者们的羊群效应,始终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人性规律!这个循环在不断生成,不断演进,人性如此,命运如此,我们即可以在股市中看到,又可以在楼市中看到。但是,每一个知性的个体,却没有反思自己。我们其实都是在贪婪和恐惧安排的宿命中颠簸而已。房价上涨了,所以恐惧了,高呼楼市要崩溃了,中国经济要崩溃了。歇斯底里是一种病态的心里,是失望之余和抑郁之余的一种狂躁反应。如果这种情绪传播到社会,引导一批盲流追随,就是社会浮躁并引起混乱的病根。我们需要防止这种非理性的预期,尤其是牵强附合的悲观预期!

  羊群效应始终都是房地产营销中被专业人员运用的一个市场法则。尤其是在一个资源相对稀缺,且舆论工具发达的时期,这种人性上的弱点被群体利用是一个不太难的客观实际。我们眼中看到的各地楼市反弹,无非都是房产商们在博弈优势渐渐出现的时候,在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后群体性操作的结果。眼球经济,即制造了障碍,也反应了规律!只是,我们大多少人识别力不够强而已。

  如果大家都明白了政府的限购,打压楼市是一种预期,而央行的货币宽松是对楼市实质性的支持,是一种现实的结果,我们就明白了在政府目的和手段矛盾的时候,其实已经容易失信了。这个失信,恰恰成了房商们博弈的最佳武器。于是,成交量起来了,库存压力降低了,价格也反弹了。但是,他们的新增供给呢?却不会大举做起来。因为,他们也在看政策的变化。市场中的商人不是傻瓜,他们都是一群狼,在现金流如此重要的时刻,他们不会增加投资,只会在限购、限贷中减少投资,直到库存降到合理位置。

  供需关系规律对市场的作用会超越政府调节对市场的作用。因为当今这个大时代,不再可能退回到计划经济时期。历史的倒退不可取,因此,楼市的发展本质上一定要尊重经济规律的发展。这就是情绪化的财经评论员们注定要在楼市中失望的必然结果。他们的一切预期都是建立在对政府的希望上。他们需要的是计划!可是,计划真的比市场更加有效?

  请不要把房地产妖魔化。已经限购的政策需要持续。已经构建的保障房需要深化。而今天中国商品房的库存周期依然还很长。我们不要被楼市对货币放宽政策的合理反应下的成交量反弹麻痹了。中国楼市需要稳定。中国楼市需要合理有效的投资驱动效应。在已经节约下来的时间中,楼市的市场化改革需要重点放在税收调节上,尤其是对空置房屋的征税调节上。在加大保障房供给的同时,增加有效商品房土地供给,尤其是农村集体土地供给上。房价问题导致的一些列社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中国楼市不会崩溃。中国经济不会崩溃。中国楼市需要稳定,中国楼市的发展需要信心。我们需要在中国楼市问题上给予不怀好意者们一记响亮而透彻的耳光!鼓捣没有用,行动最重要。将智慧多多发挥在对中国经济的建设上去,而不是一味叫嚣,埋怨!

  中国经济经不起折腾了。发展和稳定才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事情。而中国经济的稳定一定离不开中国楼市的稳定。我们最后的信心,恰恰是在于,今天的许多楼市从业者们对中国楼市还没有失望。这才是最为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