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难“造”巴菲特


  近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赴重庆调研的消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7月6日在与个人与机构投资者代表举行的座谈会上,郭树清希望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并鼓励他们有朝一日争取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一直是监管部门所倡导的,只不过郭树清履职证监会后表现得更为“积极”,不仅在公开场合罕见地多次力挺蓝筹,教育投资者不要盲目“炒新”、“炒小”、“炒差”,沪深交易所亦纷纷出台多项措施打击市场暴炒新股的行为。当然,其目的是期望投资者回归“理性”与“价值”的轨道上来。

  长期投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这些风靡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在A股市场似乎正遭遇天然的屏障。实际上,坚守这些理念,在A股并非能够获取满意的收益,有时甚至还会遭遇套牢或巨亏的尴尬。贵州茅台堪称A股市场的一面“旗帜”,如果多年来投资者买入后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最终无疑会开花结果;10多年前,四川长虹与深发展同样是沪深两市的“标杆”,如果其时投资者同样抱着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的理念,而买入的是四川长虹这样的股票,那么到今日获取的将是负收益。

  A股市场的制度建设、投资文化、投资习惯等形成的生态,决定了我们的市场还很难打造出“巴菲特式”的投资大师。其实,哪位投资者不想成为“巴菲特”?一来能够赢得“股神”的荣誉,更重要的还在于,巴菲特投资业绩惊人,成为巴菲特式的人物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利益。但事情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A股是一个为融资者服务的场所,当融资变成第一要务时,预示着在与投资者的博弈中,市场更多的是摄取而不是回报,A股诞生21年来融资4.3万亿,而投资者获得的分红只有0.54万亿(还没考虑红利税因素)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另一方面,A股又是一个“投机市”,上市公司回报不“给力”,投资者只有通过博差价赚取收益,再加上投资文化、投资习惯以及市场浮躁的投机心态的影响,市场投机盛行亦成为A股的一大“潜规则”。

  美国市场能够产生巴菲特式的人物,与其市场长期大牛市是分不开的。1986年2月份,道琼斯指数不到1600点,如今已达12000多点。最近10年来,美国股市虽然因金融危机也出现了较大的起伏,但其自我恢复能力极强,并且保持着上涨的势头。而A股市场则常常上演“过山车”的走势,甚至还演绎出“十年零涨幅”的故事,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个股股价走势的“过山车”。无法从股价上涨中获取收益,谁还愿意长期投资?短线投机,又如何能够成就“巴菲特”?

  另外,美国市场中像可口可乐等成长性极佳的公司并不缺乏,而A股市场的“贵州茅台”则非常罕见。相反,尽管每年新上市的公司并不少,但常常却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之后便归于沉寂。上市公司质量整体不高,成长性能够持续的公司不多,这样的事实决定了投资者只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此背景,当然也不可能打造出中国式的“巴菲特”。

  再者,当前A股市场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方面的缺陷,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到位,中国巴菲特的出现显然还有待时日。事实上,美国股市200多年的历史也只产生了一位巴菲特,A股市场只有20余年的历史,无论是底蕴、沉淀等方面都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