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酱香白酒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其潜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日前专家组就酱香三杰存在的发展短板进行会诊,本文摘要总结嘉宾观点如下:
一、冠军茅台:产能受制,世界品牌国内国外两重天
茅台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国酒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受过去传播的影响,原产地这一成就茅台美名的因素、越来越成为制约茅台发展的因素。茅台只能在茅台镇生产,只能用赤水河里的水、才能生产出品质如一的茅台酒,如果在其他地方建厂生产茅台,则根本生产不出国酒茅台来。从而造成了茅台今天产能受限的尴尬局面,这就像一个紧箍咒一样,死死地套在了茅台的头上。因此虽然每年都不愁销售,但是产能却无法获得扩张,这可以说是茅台最痛苦的事情了。面对巨大的市场,却无法拥有一个相对应的产能,成为茅台面临的重大课题。
独特的产区限制,让茅台在规模化的道路上放慢了脚步。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兼并重组当地中小酒厂这条路可走。通过兼并重组,一方面解决了产区限制问题,另一方面又能整合当地资源、提高产能壮大实力。
由于不愁销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茅台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在政府多年扶持下,2011年,茅台国外收入仅仅占比微不足道的3.48%,这是无法向国人交代的,也是无法向业界交代的。
作为酱香型的带头大哥、行业领袖,茅台品牌的国际化进程,不仅仅事关自身发展,而且攸关中国酱香白酒整个行业的前途。因此,要给茅台压担子,国资委不仅仅要考核其增量,更要核定其国外占比,促进其走出去。真正的世界品牌,从来都不是蜷缩在自己国家里的,几乎都是国外收入占大头。茅台要成为创汇企业,而不是在国内打转转,和国内企业抢市场、争食吃。
二、亚军台郎:循规蹈矩,品牌运营管理严重滞后
品牌不够强、规模不够大,一直是制约台郎酒业发展的桎梏。
1914年,台郎烧坊的老板梁守义出于对“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卖国行为的愤慨,断然拒绝民国政府参加巴拿马大赛的邀请,与巴拿马国际金奖擦肩而过,成为百年憾事。这样的美谈丝毫不逊色茅台酒的巴拿马国际大奖。茅台巴拿马国际大奖的故事早已尽人皆知,而台郎酒拒绝参赛的美谈却鲜有人知,我们认为,这与台郎不善品牌运营有直接关系。
与茅台一母同胞的台郎,作为茅台酒的兄弟酒,在俄罗斯、蒙古和新马泰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是国内市场却开拓不力。品质上虽然比肩茅台,但是在品牌管理上严重滞后,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对于品牌的运营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我们认为,台郎要想凤凰涅槃,当务之急是变“一步一个脚印”的求稳思路为“大步快跑”的发展思路。尽快吸引高端人才,尤其是品牌运营人才和营销人才,加大品牌运营和市场拓展,大力宣传台郎酒的卓越品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和至尊殊荣,巩固和强化“替代茅台,唯有台郎”的战略定位,集中资源做强企业、做响品牌。
同时,积极转变管理结构,拓宽融资渠道,争取资本市场上市,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资本环境,加快发展步伐。
三、季军郎酒:底蕴不足,高速增长难掩发展窘境
2002年改制以来,郎酒每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短短10年时间,郎酒从最初销量不足3亿元到2011年销量突破100亿元。“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广告语红遍大江南北。
问题在于,产能增长赶不上销售增长,快速扩张的销售能力与严重滞后的生产能力形成矛盾。酱香型白酒的生产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时间的积累,酱香白酒从窖池建好到包装上市,至少需要5年时间。如果是高档酱香酒,存放的时间还要更长,同时也意味着生产周期更长。而郎酒原产地四川省古蔺县当地酱香型白酒产能也不过三万吨,郎酒自身也只有1万多吨的产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郎酒酱香型白酒只在古蔺县有厂房。
加上其历史底蕴不足,走得快是好事、但能否走得稳是个问题。前不久有媒体爆料称郎酒厂从仁怀中小酒厂大批量收购散酒,印证了我们的担忧不为无由,这些都是其发展的隐患。
最好的发展,是质量与速度的最佳匹配。我们认为,郎酒要处理好生产和销售的关系,处理好快与稳的关系,夯实发展基础、避免盲目扩张。我们注意到,郎酒高层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措施。欢迎订阅《酒界》
中国酱香三杰发展短板及对策专家会诊座谈摘要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