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的投资品你往往“玩不起”


  笔者长年与不同的投资者打交道,您猜最经常要回答的投资者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现在投资什么最好?”

  在回答这个“简单问题”时,不少投资顾问往往会拿出长篇大论的各种分析报告、结合国内外宏观和微观经济数据、最后归结到推荐手头的热销产品……。而现在“被热销”的产品往往就是各种类PE投资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投资报告都是通过对大量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推导得到的结果。其实,宏观经济数据多得如“恒河沙数”,数字的采集、处理、分析的方法各异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最后,即便是用同样的数据,不同机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五花八门的,有时甚至截然相反,真不知信谁的为好。实际上,这些宏观的结论与微观的投资关系并不密切正相关(例如宏观紧缩的时候的股市大反弹并不罕见),不同宏观变量之间往往相互矛盾,作用互相抵消,组合在一起对不同资产类别的影响还真的不好说。

  因此, 要回答“现在投资什么最好?”,要么是海阔天空地忽悠一通,要么只能老老实实地说“此问题是无标准答案的”。

  更关键的是,如果投资者以“现在投资什么最好?”为起点来开始投资决策流程,最终的结果是轻则道听途说,无所适从而被迫放弃投资,严重的则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而导致亏损。为何如此?让我们重温小学课本里的一篇经典课文吧:

  有一天,小马长大了,要帮妈妈做点事,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马为难了,能不能过去呢?小马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于是问道:“牛伯伯,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后他回家问问妈妈。妈妈让小马自己动脑筋,去试试…….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每个投资者的个人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投资时限、资产总量、风险偏好等),这就决定了适合的投资标的是不同的。例如,如松鼠会在老牛觉得非常浅的水中淹死一样,对一位亿万富豪而言是九牛一毛的百万元一级的风险投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是赌上了全副身家了。又例如,都知道目前国内股市的估值水平处于低位,长期投资回报会不俗的。但是,如果资金的投资期限为短期(几个月以内就需要退出投资)则显然不应当作股市投资。因为短时的走势难测,如果几个月以内,股市不涨反跌,而几个月后因资金的需求而必需结束投资,那就很可能要“倒在牛市的门坎上”。

  其实,私人投资决策流程的第一步正确的做法是:从了解自身情况开始,确实自己能承担多大的风险,然后在决定能有多高的预期回报率目标。那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应该是:“我能承担多大的风险?”。

  另外,在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回报预期来确定了投资品的可选范围之余,是一定要把所拟投资的对象搞清楚,然后再作出最后的投资决定的。

  在金融危机其间“坑了”不少香港投资大众的雷曼兄弟“迷你债”其实是一款非常复杂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然而,在作出投资决策以前,真正了解其背后的结构以及潜在风险的投资者其实并不多。而即使是在现在的国内市场,又有多少投资者对当前热销的琳琅满目的各类信托理财产品、PE类产品,就其是哪类信托项目、具体投资到哪、风险保障措施等等作出深入了解后才作出投资决定?

  实际上,很多投资不成功例子中,根本原因往往多出在上述两个方面:不了解自己真能承担多大的风险。不了解投资产品的真正潜在风险。其实,投资的方案所选择的,一定是要选自己最适合的,而非“最好的”。否则,就很难说不是“盲目投资”了。

  多花一点时间,在投资作出决策以前在这两个方面多下些工夫,与“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原理是一样的。投资的机会永远有,即使是错过了其中一个,下一个也会来的。而因为怕错过机会而盲目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不能承受的亏损”,与其如此盲目投资,还不如不投资而把钱存在银行更稳当和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