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历史上那些产品先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常感叹,诸如社交网站及平板电脑等非常成功的创新技术似乎是从天而降。殊不知,音乐播放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及社交网络等改变人类社会的信息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对一些不太成功的先驱者改进后才得来。

  1.        社交网络:用户感受不能忽视

  今天,当你在浏览器中打开friendster.com,你将被带进一个为游戏玩家服务的社交网站。作为社交网站的鼻祖,朋友网(Friendster)在2003年5月公开发布后的4个月,用户数就达到了几百万人。到了2005年,它拥有了1700万用户。不过,它在存在的8年里,多数时间是在快速攀上顶峰后艰难地从山顶下滑。2006年,美国《纽约时报》就认为它是一个失败。而直到2011年,当它以一个游戏网站形象重新发布时,朋友网才承认它的失败。

  那么,到底什么东西出错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朋友网的问题是它的流行性。这个网站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向用户们展示他们如何通过彼此的朋友联系上陌生人。然而,计算这些关系理所当然要花费大量的处理时间,越多人加入,这个网站的处理能力就越感到紧张。到2003年末,登录该网站页面往往需要花费半分多钟。

  正当朋友网的工程师为了网站的平滑运转而战斗时,它的创始人乔纳森·艾布拉姆斯的心头却被另一个的问题盘踞——虚假账号。早期的朋友网只允许使用个人账号,如果你想组成一个社区,或在宿舍里与其他同学联系,是无法实现的。可惜,艾布拉姆斯没有看到这种需求并满足它,取而代之的是,他拒绝接受这些问题。早期的用户想建立一些表示建筑、集团或其他实体的账号。不久,朋友网的账号简介中就出现了上帝、喝醉的松鼠及大乌贼等。艾布拉姆斯发现虚假账号现象后非常生气,最后朋友网在没有经过创建者同意的情况下将那些虚假账号删除了。这一运动被戏称为“虚假账号的种族灭绝”。于是,网站上的用户纷纷另投他处,他们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也紧跟其后。

  之后的社交网站吸取了这一教训,例如聚友网(MySpace)开始建立群组页面,希望成为比朋友网更随心所欲的社交网站。聚友网推出一年后,受到了美国大众的追捧。然后,迄今拥有8亿多用户的Facebook爬上了食物链的顶端。Facebook可能也将走向失败,但不会是与朋友网一样的理由。

  2.        个人电脑:亲民路线更重要

  1977年,你是不可能在家里打印一份文档的。你唯一能发现打印机的希望是在单位,那里通常有一台供全楼共享的点阵打印机。为了打印,你不得不在终端面前煞费苦心地使用复杂的操作命令行代码,以获得你想要的格式,而且不要奢望打印出图片及不同的颜色。

  将我们从这种折磨中释放出来的是施乐公司,这家公司是复印技术的先锋,它还设计出了以太网及激光打印技术。施乐公司有一个非官方的座右铭:预测未来的最好的办法是发明它。1977年,施乐公司研发了施乐8010信息系统,它有个绰号叫“施乐之星”。它有 17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显示器,是世界上第一款图形用户界面的电脑。它让键盘靠边站,用户可以使用一种叫鼠标的东西操纵屏幕上的对象。以太网将它连接到文件服务器、网络打印机及电子邮件。这是第一台高性能的台式电脑。为了完成这些性能,施乐公司大约熬过了4个年头,于1981年4月发布。

  “施乐之星”是与众不同的。施乐公司的一位软件工程师回忆说:“当苹果公司的人看到它时目瞪口呆。”尽管“施乐之星”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它失败了。“施乐之星”的创新显得十分昂贵:一台工作站要花费至少16500美元。相比之下,苹果公司的电脑走了一条低端路线。当“施乐之星”拥有奢侈的10MB磁盘空间时,最初苹果电脑只有它一半的内存,一半尺寸的屏幕,而且没有硬盘。

  最令人遗憾的是,施乐公司当时忙于开发“施乐之星”,而没有为任何硬件申请专利。“施乐之星”的技术就这样敞开着给所有人共享。苹果公司逐渐获得了其中最精华的东西,并最终胜出。

  3.        便捷式手持设备:思维定式须打破

  1992年,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利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个拥挤的房间里说,新一代便捷式手持设备可能会改变个人电脑的世界。他认为,其先进的手写识别能力将使键盘过时。

  接下去一年,苹果公司发布了第一款这样的设备,名为Messagepad。它运行一种名叫“牛顿”的操作系统,那个即将替代键盘辉煌的新输入设备就是手写笔。然而,这款被热切期待的产品却存在许多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有糟糕的电池续航问题,还有不能与台式电脑连接的问题。这些失败让其独特的卖点——手写识别软件失色。就在此时,其最大竞争者微软公司在2001年推出了他们自己的平板电脑,并带有一个基于手写笔的操作系统,使得Messagepad彻底失败。

  真正打开平板电脑之路的是丢弃那令人讨厌的笔。当乔布斯于1997重新返回苹果公司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牛顿”项目,并且从零开始。他探求并试图发现一些更有感觉的东西,之后通过在2007年发布iPhone手机及在2010年发布iPad平板电脑终于达到了极点。

  iPhone手机及iPad平板电脑这两样设备的使用都只通过触摸来控制。它们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两款电子消费品,它们也帮助苹果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4.        MP3播放器:相关技术不可缺少

  想象一下,一个便捷式音乐播放器只能容纳1小时的歌曲,在你听歌的过程中还会有30秒的广告打断你,其商店完全不能提供你喜欢的歌曲,而它却可能要花费你299美元。

  这种设备也许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如果回到1996年,也许MP3播放器本身就已经被认为是激进的想法了。在世界上首款MP3播放器面世之初,下载音乐是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想听某一首歌曲,最好的选择是将它刻录到CD上。想想今天的苹果“音乐商店”,它可以让你在一分钟以内浏览、购买并下载音乐到你的iPod播放器上,若干年前的人一定认为无法想象。

  这款MP3播放器的发明者内森·舒尔霍夫曾因此在1997年装置设计界的“奥斯卡”——“消费电子展”上一举夺得顶级荣誉。然而,这款MP3播放器很快就消失了。4年后,苹果公司重新发明并创造了iPod,然后iPod变成了MP3播放器的绝对王者。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简单地说,舒尔霍夫的技术在当时太过超前。在1996年,世界上只有不到1%的人上网,多数计算机没有USB接口,那意味着MP3播放器不得不通过一个并行接口才能连接到计算机,然后只能通过一个速率为28.8千比特/秒的调制解调器将计算机联结到网络,下载1小时的内容大约需要2.5小时。此外,它只能容纳20首歌曲。

  到了2001年iPod播放器问世的时候,相关技术已经追赶了上来。iPod虽然与之前的MP3播放器具有相同的尺寸,却可存放1000首歌曲。不过,它也同样面临无法获得主流音乐的版权。舒尔霍夫表示,他的公司无法获得销售流行音乐的授权,音乐商店上多数内容为新闻及有声读物,而此时播放器要卖到299美元,显然对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诱惑。

  2003年,苹果公司的“音乐商店”发布时,它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就已经在谈判销售音乐的版权。作为MP3产业之父,舒尔霍夫承认:“他们采取了正确的做法,拥有更好的内容至关重要”。

  IT技术演进背后还有许多故事,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抑或是在将来……在每种技术演进的过程中,总会有人成为“先烈”。(本文已发表于《科学画报》2012年第6期,原标题:《信息技术也在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