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出特色发展的办刊之路


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出特色发展的办刊之路

——2011年度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三优评比”暨学术年会经验交流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倪玲玲

大家都知道,高职学报是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由于其特殊的办刊环境以及发展基础的薄弱,导致我们在办刊质量、学术水平、期刊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境。高职学报究竟如何发展,一直困扰这我们这些办报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她毕竟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这样我们就不能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学报的办刊形式,应该学习鲁迅先生,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办刊模式。在这种办刊思想的指引下,在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来确定高职学报的办刊定位,寻求自己的办刊特色,真正实现学报与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我们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刊思想,就是主动放弃一些传统意义的评刊指标,放弃一些我们无法完成的目标,去做我们有可能并可能做得很好的项目,不是有一句话说“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我们就是按照这样一种理念,结合自身环境及特点来寻求突破口,通过特色栏目的开发建设促进高职学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所在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晋豫陕三省交界的黄河之滨,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就建于此,三门峡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1000年以前,三门峡始终位于京畿重地,繁华之所。从西周至隋唐时代,长安和洛阳相继为历代王朝都城,号称东西“两京”,三门峡地区正适于洛阳与长安东西之间,由此形成了历史时期著名的“崤函古道”,成为联接东西“两京”的枢纽之地。这里发现的“仰韶文化”开启了中国考古学之滥觞(就是今天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三门峡渑池召开),“庙底沟类型”是华夏文化之“母体”,同时,三门峡地区还是历史上有名的虢国都城所在地,是我国重要的古都名城之一。此外,学院是三门峡市唯一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学报这个窗口,提升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正是这种历史文化区位优势下,我们选取了地域文化研究为栏目建设的方向。

三门峡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仅仅为栏目的设置提供了学术基础,人才才是栏目建设发展的保障。首先是挖掘学院的学术优势及潜在发展方向,从而对学报内容的选择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最终设置“古都名城研究”为重点建设栏目。“古都名城研究”栏目所依托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含古都学)是学院的优势学科之一,拥有一批高级职称及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仅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理事我们学院就有4人。近年来,这些研究人员以虢国文化及崤函文化为中心的古都名城研究,已逐渐成为学院研究的特色和专长,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为核心的研究队伍。此栏目的设置,正是体现学院的学术专长,也为将学校科研成果推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其次是以相关学术研究结构为依托。我们与中国古都学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得到了这些单位的大力支持,确保了稿源的质量和稳定性。中国古都学会等研究机构均为国内古都研究的前沿阵地,集中了一大批古都研究的专家学者,其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古都名城研究的最高水平,古都学会学术年会是我们每年必须参加会议,通过会议拜会老专家,结识新朋友,约稿当然是重要任务。因此,开拓了栏目的办刊视野,保持了栏目的学术前瞻性,为栏目个性的彰显,实力的展现,风格的塑造提供了学术保障。可以说,正是具备了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才孕育、培养和发展了我们的“古都名城研究”栏目,从2006年开栏以来,已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6篇,高职称、高学历的文章占到73%,博导教授的文章几近半壁江山,其中不乏学界泰斗,比如学部委员刘庆柱,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等大家也经常赐稿,我在办刊的过程中常常为这些老专家学者所感动、激动,他们平易近人,慈祥和蔼,治学严谨,时常为一个小问题亲自联系,大家想想,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能不努力工作吗。我常常说我们是被感动着、被激励着工作的。很多青年作者也以能与大家同在一个栏目发文章而自豪,宁愿一拖再拖地等刊期,在保持文章研究高度和质量的基础上,培养了一批学术敏感性较强的青年作者群。

应该说,有了上述的条件和基础,保障了“古都名城研究”栏目的稳定持续发展,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周密策划谋取栏目的长远发展。我们通过组织“笔谈”、“专栏”的形式,集中对某一学术问题加以探讨,努力使栏目主题更加突出集中。比如,曾特邀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朱士光先生(陕西师范大学)主持了一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的笔谈,所邀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势,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2008年、2009年,在“崤函古道”作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丝绸之路河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我们适时而动,及时把握热点问题,在“古都名城研究”栏目开设“崤函古道与申遗笔谈”及“崤函古道”专栏,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就崤函古道交通线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文化内涵、历史作用等方面展开广泛讨论,为“崤函古道”的深入研究及联合申遗,为三门峡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学术与理论支撑。

随着近年来栏目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栏目成为古都名城学研究的一个阵地,正努力着确立古都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在我们学院也已经形成了一批以古都名城及中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崤函古道研究》、《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这里我多说几句,这三本书是三门峡历史文化研究文库中的三本,还有《虢史与虢文化研究》已经排版,从2008年至今,真的很少休息,尤其为迎接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编辑的《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220万字编辑校对任务可想而知啊),为“古都名城”学术问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学报根据编校工作的发展和需要适时与中国知网签约,通过知网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协同采编系统、数字优先出版等数字化出版,有效地杜绝了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有力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以说,“古都名城研究”特色栏目的开发建设,提高了学报的专业化水平,突出了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学报先后被国内四大图书馆收藏,乃至台湾、港澳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9年加入华艺数位,2010年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陈文豪教授还专程从台湾来到三门峡)。20115月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进行了“河南省高校学报综合质量评估”活动,我院学报被授予“河南省高校学报综合质量评估特色期刊”荣誉称号,成为入选的14家学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