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桌坐着的都是业内媒体记者,有人开始讨论自己的航班能否正点的问题。我拿出手机操作了一会儿之后说:“友情提示一下,这班飞机要延误两个小时。”讨论者和桌上其他人诧异地看着我。有人问:“你是航空公司金卡会员,所以能查?”我赶紧否认,并接着说,这是网上查的,要给航空公司打电话才能百分之百确认。
接下来感到诧异的是我。因为在我看来,媒体记者由于工作原因,应该是率先使用各类手机APP应用程序的人,而去哪儿网、携程旅行网等旅游网站的客户端软件早就能查询实时航班动态,我去年就已经在使用了;即使不会使用这种手机应用程序,人们也可以直接上网访问“我的北京”手机网站或前述旅游网站,查询到航班动态。我真的很意外,桌上其他人无人知道。
值得注意的是,同桌记者当中,有人根本不知道普通人也能上网查询航班动态,有的则是会用电脑上网查询但不会用手机查。前一类人群的存在说明,虽然近几年我国民航业在信息公开上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消费者知晓度还有待提高;后一类人群的存在说明,虽然智能手机接近普及,但依然有很多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上网”。
据报道,英国曾有调查显示,在那些已经购买了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的用户中,有31%的人表示从来没用手机上过网,还有57%曾试图通过手机上网却遭遇失败。调查显示,消费者“发现这项技术太复杂,很难掌握,因此访问网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用手机上网的体验没有他们预期中的理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数达3.56亿,而目前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仅为36.5%,手机上网需求不足是大部分手机用户未能接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未来,创新应用将是推动手机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
然而,一份美国2011年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APP应用软件被下载后仅使用过一次,25%的应用下载后从未被用户使用。
这让笔者想到了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透露的消息。他坦承,目前智能电视的接通率只有40%,智能电视总体接通率偏低是国内外市场面临的普遍问题。即使是业内领先的企业,其接通率也仅为60%多一点。
这意味着,即使是这些接受新事物较快、购买了智能电视的消费者,其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几乎完全不用智能电视的那些“智能”功能的。周厚健表示,从手机安卓应用移植到电视里的APP应用目前体验都不佳。
不难看出,智能电视生产企业确实想将用户在智能手机上的使用体验移植到智能电视中。这一移植能否成功?不妨来看一下智能手机是如何普及的。
最初,人们只是用PC(个人电脑)上网,并逐渐养成了上网的习惯,但传统的PC(包括笔记本电脑)都显得笨重,无法满足人们在路途中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智能手机企业告诉消费者,可以使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上网,于是智能手机迅速成为手机市场主流。而智能手机又让不少人觉得屏幕太小,于是,介于手机和电脑之间的平板电脑异军突起。
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先引导消费者在智能电视上使用那些与智能手机上一样的APP应用,并使用户在电视上的体验不低于在手机上使用。在此之前,要先实现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且智能手机用户都会使用那些APP应用。用户在智能手机上会用APP了,才会去智能电视上使用那些APP。这种情况下,智能手机企业实际上承担了培育用户的重担,为此后智能电视的普及铺路。从本文开头笔者遇到的情况来看,这条路走起来还比较长。
换一个角度看,不论是PC、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是要帮助消费者实现上网的需求,区别主要在于运行速度、便携性等使用体验上的不同。也就是说,用户使用不同产品的时间、地点是有差异的。
例如,有数据显示,人们用PC上微博的高峰时间在晚上8点左右,而用手机上微博的高峰时间则在晚上11点左右。这个很容易理解,晚上回家吃晚饭后很多人习惯于打开电脑看看,顺便访问微博,而晚上11点多数人已经躺在床上,此时懒得再开电脑,用手机上微博成为上佳选择。
在这样一个用不同终端上网的分工表中,智能电视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智能电视企业不能完全依赖智能手机企业帮自己培育用户,应该寻找自己的切入点。近日,康佳宣布将通过向学校捐助同步云电视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与亲人异地视频通话。这类尝试是有益的,毕竟,电视机与视频有着天然的联系。(邓华东)
注:本人新闻作品,原载于2012年5月29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7版http://bjcankao.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47&id=4181。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