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消费: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


      每到一个十年结束、政府换届的时候,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便格外引人关注。所以排行榜上都是类似于“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之类的预言。不可否认的是,有人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得到认可,引领新的商业和社会模式建立;也有人希望从目前的现状中寻找未来可能的走向,抢先布局而占领先机,当然,更多的人士希望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得到重视,在未来的社会格局中拥有更多的利益和话语权。所以,即便是吴敬琏先生再三疾呼,政府不要干预经济和创新,要让企业自行摸索与淘汰,作为教材的《政府经济学》仍然上榜,而中央党校洪向华教授主编的《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也再一次来到了榜首——这一切,都说明,在目前的中国,经济与政府决策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商界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无可置疑,在中国企业和民众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满怀忧虑的10年前,中国政府力排众议不惜作出让步,让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随后,“made in china”的标识遍布世界,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人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在全球金融爆发的时候,成为独立支撑世界经济的擎天柱。在当时思想闭塞、观念保守的企业界和政府官员眼里,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目前的成就足以说明,没有当时政府的果断决策,中国经济不可能有今日的成就。而在下一个十年,还单纯依靠廉价、制造、出口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显然已经不大可能,而前两年所做的刺激内需的尝试,又有很多成为了权贵资本、腐败官僚牟取暴利的机会——所以,如何使消费和制造协调,如何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让老百姓敢花钱,如何让中国制造改变廉价的标签成为高品质的“中国创造”,如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都是中国今后要面临的难关,闯不过去,不仅经济增长陷入滞胀,未来由于分配不公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会集中爆发而不可收拾。

      因此,在排行榜上对于未来经济发展走向的书中,悲观者如郎咸平,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还有,刘军洛的《即将到来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也认为在目前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会有全面崩盘的可能,而乐观者如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的《大预测》,则认为中国经济20年后将超过美国1倍,目前遇到的困难,也能保证中国经济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这对于美国和欧洲来说,也算是奇迹了。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3年前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深圳的中小企业、外贸加工制造企业,也是纷纷应声倒闭,大批民工骑摩托车回到内地,甚至都有这样的哀叹——“最后一个离开深圳的人,请不要忘了关灯”。3年过去了,在刺激内需计划停止之后,深圳今年的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都在下降,但也没有出现全面崩盘的惨状,长期习惯了高增长、利润率在30%以上的人们,已经开始学会了精打细算,开始仔细衡量5%左右的利润如何落到实处。经济慢增长的转型,可能会给企业的创新以时间,从以往急功近利的“抢钱”,变成缓慢积累、逐步升级的平稳增长。《颠覆性思维》所指的是在产品设计和科研领域,往往逆向思维会有突破,但在经济领域,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即便出现大的变故,其原有的惯性也能维持它继续增长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一点上,美国、日本和欧盟都曾经正在上演“僵而不死”的示例。

      从制造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未来十年中国最大可能的转向,生产成本的增加、流通和人力成本的上扬,决定了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往薄利多销、多拉快跑的经营模式,市场份额会慢慢减少,而慢工出细活的精品制造,则是未来中国企业打造品牌、实现中国创造的唯一出路。目前的高端制造业、时尚奢侈品、高科技产品和设备,依然是中国最有利可图的消费品。虽然,大家都开玩笑说,“苹果毁一生,单反穷三代”,但在我身边大多数的人都是两样同时中招,且执迷不悔。未来如何拉动消费,可能依靠的不是政策的调整,而是在于,你为自己的产品投入了多少心血和精力,毕竟,顾客对商品的口碑和评价,与政策和意识形态并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