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父母,劝谏要婉转


  孔子主张的都是不能绝对的无条件的盲从,倒是被捧上天的法家,墨家是真正主张那样的,是真的要愚民的,不过历史很奇怪,竟然没有人那么说。孔子在这里说的就是,父母如果错了,也是要尽力去劝谏。只有尽力劝谏才是真的“孝”。但是当已经尽力劝谏了,父母仍然不听从,那么怎么办呢?我的理解是仍然还有继续的接着劝谏,但是劝谏的同时,仍要保持对父母之敬。不能因为父母有过错,父母没有听从你的意见,就不尊敬,甚至产生怨恨。这有什么错吗? 父母给了你生命,难道还不值的尊敬和爱謢吗?也正因为爱护和尊敬,更应该尽力去劝谏,只有那样才是真的为父母着想。

  这说的是“孝”,“孝”应该怎么去做呢?很简单,孝就是要全心全意的为父母着想,同时还要顾及父母的感受。这是什么呢?其实说的还是“忠恕”,尽心为父母去想,就是“忠”,顾及父母的感受就是“恕”。这里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讲孝来说明什么是“仁”,孔子认为“孝”就是“仁”最基本的东西,具体的做法就是“忠恕之道”。

  【参考译文】

  孔子说:事父母,劝谏要婉转。既便[父母]不听从,仍然要保持对父母的尊敬,而不是去触犯他们。既便很伤心/即便很劳苦,但也不要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