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第六本《麦田里的守望者》


内容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在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而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彷徨,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作者简介:
作者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九一九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于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从一九四○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从而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成名后他隐居到乡下,特地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用电话联系。
 
附:背叛成长——我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一本书的尾声,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读一下这段话了: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过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可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就是塞林格(J.D.Salinger)借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之口所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含义,也是16岁的霍尔顿海市蜃楼般的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的产生,正是小说所呈现的中心。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所描摹的人物与社会背景也正是同一时期的美国青少年及美国社会。刚推出时曾引起巨大轰动:有人将其视为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有的明令列为禁书,认为不适合青少年阅读。不久,此书的价值终获广泛的认同,禁令一一取消。三十多年来,《麦田里的守望者》魅力有增无减,深深影响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书中,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典型的“反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形象。他是中产阶级的富家子弟,屡屡被学校开除。在纽约游荡时,他再次目睹早已看穿的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面具、阴暗、荒诞,感到极度的厌恶——对人性被扭曲的厌恶——在他的视线所及,人性被多多少少地异化成一种滑稽而令人失望的表演。
  于是,霍尔顿在内心深处陷入了对成长的种种困惑、焦虑、恐惧之中。他感到人的社会化似乎不可避免地和人性的扭曲相互缠绕在一起。
  这一点,在他的老师引用精神分析学家威尔汉姆的话来开导他时得到了充分而集中的体现:“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当一个人走向成熟时,他怎么能清醒地看着自己走向这样一种“成熟”而无动于衷?所以霍尔顿没有摆脱颓废与堕落——泡在酒吧,用酒精麻醉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滥交自己也看不起的庸俗女友来打发时间……他在精神上安慰自己的只能是成为一个虚无飘渺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但哪怕只是这样一个虚无飘渺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却还是成为了三十几年来几代青少年(包括我在内)心目中的精神英雄——为什么?为什么?对了,就是因为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成长是件无奈的事——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对人性的不可避免的变形与扭曲。但我们并没有沉默地接受这一切的发生,而是发出了我们自己的宣言:如果我能选择,我一定会背叛这样的“成长”,我不要堕入人性变质发臭的悬崖深渊——我要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由此看来,如果剥离故事的外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确是一本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在此书中所体现的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迷惘的广泛关注与深刻理解,确是无愧于评论界将此书列为“现代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