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在中国指儒家经典,就是儒家圣教的十三经。唐宋以降也用于翻译对佛教或其他宗教经典,如佛教的《金刚经》、《心经》等。明清之后也用于翻译犹太教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三部分。基督教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巴哈伊教经典《阿克达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陀》。印度教经典《吠陀经》;耆那教经典《阿底格兰特》等。
《圣经》是神默示的,神借著普遍启示(大自然、人的良知、道德本性等)和特殊启示(神直接显现、异梦、异象等)向人类启示 自己。《圣经》则是神的特殊启示的完备内容。使徒保罗指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6~17)。这里,“默示”二字的希腊原文是“呼吸”,即《圣经》是神所呼出来的。《圣经》不是吸入了神的气息,而是神呼出来的作品。《圣经》各书卷的作者并不是机械地笔录神说的话。各书卷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作者是在神的灵感动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写出。神的灵在他们身上有控制性的影响,使他们在著作中透过自己的语言所表达的,不折不扣的是神要说的话。贺智(Charles Hodge)把“默示”解释为,“圣灵在某些被拣选的人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神的工具,能够丝毫不错误地传达神的心思和旨意” 1。但默示的实际过程,与重生、成圣等圣灵的工作一样,仍是个奥秘,我们现在不能完全明了。
在基督徒心中,《圣经》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圣经》这种绝对权威是由它的一系列特性所确立的,证明它是神的话语。
一、《圣经》的作者和正典的形成
《圣经》包括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共六十六卷,由不同的作者写成。旧约主要用希伯来文写成(其中有一小部分用亚兰语),新约则是希腊文。旧约完成于耶稣降生前数百年,新约则始于耶稣受难、复活、升天以后。一般认为,〈约伯记〉可能是《圣经》中最古老的一卷,但成书的准确时间不详。除了〈约伯记〉外,最古老的摩西五经(旧约前五卷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的通称)写于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左右,旧约《圣经》各书卷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写成。新约《圣经》的写作从第一世纪中叶开始,于第一世纪末完成。两约之间有四百年的间隔期(被称之为“沉默期”)。所以新、旧约的写作历时一千五百年左右。
《圣经》最初书写在羊皮(绵羊、山羊或羚羊)、小牛或盛产于埃及、叙利亚浅湖中的芦苇制成的纸上。这种芦苇又叫纸草,由叙利亚的白百罗港(Byblos)出口。希腊文Byblos 意为“书”,即由此港口之名而来。英文的“纸”字(Paper)也源于希腊字“纸草”(Papyrus)。此外,有些经文则保存在瓦卡、石碑、蜡板等上面。抄写的工具有芦苇、羽毛、金属笔等。墨水是由木炭、胶和水制成的。
《圣经》的四十几位作者,不仅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职业、身分不同,写作的环境也有很大差异。摩西是政治领袖,约书亚是军事领袖,大卫和所罗门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保罗是犹太律法家,路加是医生,彼得、约翰是渔夫,阿摩司是牧羊人,马太则是税吏。新约时代,犹太人被罗马人统治。税吏是那些身为犹太人却替罗马政府向自己的同胞征税并从中渔利的人。好像抗日战争中替日本人效劳的汉奸。有人说税吏是犹奸。有的写于皇宫之中,有的则著书在牢狱或流放岛上;有的写于戎马战时,有的却完成于太平盛世;有的写于喜乐的高潮,有的则写于悲恸、失望的低谷之中。《圣经》各卷书都是独立写成的,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或基督教堂传读。《圣经》的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日后会被汇编成册,形成新、旧约正典。奇妙的是,当人们把这六十六卷书编在一起时,这些跨越六十代人写成的、风格迥异的作品却是那样的和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不用说一千多年所造成的时、空差异,就是同一时代的人独立写成的作品,也很难彼此和谐。即便是同一人的作品,随著时间的推移,其观点也会自相矛盾呢!试想,我们会怎样看待自己在十年前写成的作品呢?事实上一九九六年刚刚出版的《游子吟》,现在我就不得不出修订版了!《圣经》的奇特的连贯性,只能解释为是神的灵贯穿始终,神是《圣经》的真正作者。
公元前二百五十年左右,应埃及王托勒密二世(King Ptolemy II)的邀请,犹太大祭司以利沙(Eleazar)从犹太12支派中各选出六位译经长老,携带旧约经卷去亚历山大城,将希伯来文旧约译成当时流行的希腊文,这就是有名的七十士译本。在那时,旧约已有了很好的雏形。到耶稣时代,旧约已定型了。在新约《圣经》中,主耶稣和新约的作者们,常引用旧约。“经上如此说”中的“经”即指旧约。但正式宣布旧约正典告成是在第一世纪末叶。西元七十年,当圣城耶路撒冷即将被毁之际,犹太拉比犹迦南获罗马当局的许可,在犹大地约帕城和亚锁都城之间的吉母尼亚(Jamnia)召开了犹太教的高级会议。会议所议论的事项,先以口传,后来则记载在拉比的著作中。会议中曾对是否要将〈箴言〉、〈传道书〉、〈雅歌〉、〈以斯帖记〉等书列入正典有过分歧,但讨论结果仍确立三十九卷书都属于旧约正典。
公元一百四十年左右,马吉安(Marcion)开始散布异端,写成一套所谓的新约正典。这启发教会应确立正统的新约正典,以抵制马氏的影响。再者,东方许多教会陆续开始运用一些来源不正的经卷,因此,确立新约正典的范围也日趋必要。到公元三百零三年,罗马大帝戴克理仙(Diocletian)下诏摧毁所有基督教的经书。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信徒需要知道哪些书卷是值得舍命保存的新约经卷。由于这些原因,促使人们编辑新约正典。虽然对是否应把〈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后书〉、〈启示录〉等列入正典颇有争议,亚他那修(Athanasius)在一封公开信中把我们现在的新约27卷书列入新约正典。三八二年在以耶柔米(Jerome)为主要人物的罗马的大马新(Damasine)会议上及三九七年的加太基(Carthage)会议上(奥古斯丁是主要人物)都一致承认这二十七卷经书。从此,罗马及非洲两大教区对新约正典应有的书卷不再有争议,新约正典终告完成。
在新、旧约的间隔期,还有其他一些犹太著作流传。《伪经》是一些从公元前两百年到公元后两百年犹太著作的通称。其中一些著作是冒亚当、以诺、摩西和以斯拉等人的名写的,故称之为《伪经》。《伪经》以传统故事、启示性的异象、异梦等形式出现,其目的是要帮助正经历异常困苦的犹太人坚守信仰。由于其所记载的事有的怪诞离奇,有的有明显错误的教义,所以犹太人拒绝将它们收入旧约正典之中。除《伪经》外,当时流传的还有十四、五卷《旁经》或《次经》,写于公元前两百年到公元后一百年,大体上准确地反映了两约之间的宗教、政治和社会情况,并有不少真实而有价值的教训。由于其中有真理上的错误,如准许人自杀、为死人祈祷,及历史的错误,同时,它们本身也没有宣称是神所默示的,所以犹太教和基督教(作为一个整体)不接受旁经为正典。但天主教会将大部分旁经纳入其正典之中。
由于《圣经》六十六卷书的收集历史过程涉及到人的方面,我们会以为成为正典与否是由人决定的,即似乎人的判断是订定正典的关键。但事实不是如此。这六十六卷书之所以是正典,是因为它们是神默示的。它们在被写成时就是正典了。神的子民公认这些著作是神的默示,这件事本身并不能使它们成为神的默示。神的默示是一件事实,不因人的公认而改变。人的公认只是“正式追认”、接纳那些散在各地的会众早已承认的正典书卷而已。新、旧约订定的实质是:神默示这些书卷,使之成为正典;它们在神的护卫下,得以流传、保存;神的子民在圣灵的启示下,承认、接纳他们为神默示的《圣经》正典。《圣经》从写作到正典形成都是神的作为,只不过是借著人达成的罢了。正像《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却是人手写成的一样。
马所礼经卷是由专门从事编辑、校订旧约经文的马所礼人编成的。他们使用了整套极严密细致的查验方法,以避免在抄写、编辑中出现错误。同时,他们在经文中加上母音的拼音符号,以帮助读者正确发音(在此之前,希伯来旧约抄本中无母音),被视为当今标准的希伯来文旧约经卷。然而,马所礼经卷毕竟与旧约原本相隔一千多年。而且马所礼经卷与公元前二世纪被译成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旧约相比,由于翻译的原因,也有不少差异。马所礼经卷是否与旧约原本一样呢?多年来,人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一九四七年春天,在耶路撒冷东面的死海(盐海)附近牧羊的阿拉伯牧童,为了寻找迷失的羊,将石头掷进死海西边的岩洞里,结果其中一个岩洞发出石头打破瓦罐的声音。进洞后发现了很多皮质经卷用棉布包著,装在几个大瓦罐中。其中五卷被耶路撒冷城中叙利亚东正教修道院的红衣主教所收购。因这位主教不识上面的文字,他打电话给耶路撒冷的美国东方研究学会,其代理会长查伟(John Trever)把部分经卷拍摄下来寄给霍普斯金大学的美国《圣经》考古权威亚布莱特教授(W. F. Albright),被鉴定为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写成的希伯来文旧约经卷!
接下来的几年,各国考古学家纷纷到死海地区发掘,一共发现了四万多经卷碎片,有五百份经卷是由这些碎片拼成的。根据C14放射性测年法、古文字鉴定法、出土的钱币和“昆兰社区”的习俗等综合鉴定的结果,证实这批抄本是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中叶的作品。其中,有〈以赛亚书〉十几个抄本。这些抄本中,以1QIsa和1QIsb最完整、重要,被专家们确定为公元前一、二世纪的作品。1QIsa大致完整,在字句方面和马所礼〈以赛亚书〉有些差异,但对经文的解释没有重大影响;1QIsb含〈以赛亚书〉十章至六十六章,和马所礼〈以赛亚书〉完全一样!从死海古卷到马所礼经卷,《圣经》被抄传千年之久,仍准确无误!这样,人们所拥有的希伯来文旧约抄本一下子提早了一千年,与旧约原本仅相差二、三百年。
综观上面所谈,如果我们仍对《圣经》各书卷持怀疑态度的话,实际上是在贬低其他古典巨著的地位,因《圣经》远比它们可靠。麦道卫(Josh McDowell)在《铁证待判》中写道:“我个人原企图粉碎《圣经》的历史性及可靠性,结果却因此认识《圣经》在历史性上是绝对正确可靠的。如果一个人认为《圣经》是一本不可信的书,必须将之抛弃的话,那么除了《圣经》外,他恐怕要连所有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掷弃不用了。我个人所面临的最大试探,我相信也是大多数人最易犯的一项错误,就是用一种标准来衡量通俗文学,却用另一种标准来衡量《圣经》。其实我们该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所有的文学作品,不论它们是通俗性的,还是宗教性的”.
核心教义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是耶稣是神子,是唯一真神,曾死而复生,因信得救。此外,还有《马太福音》第五章第3-10节中耶稣宣扬八种福分。 生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圣经生产国。[8] 国外一些组织统计认为《圣经》是全球历史上印量最高的出版物,而毛语录的印刷数量在其后。
圣经的正确阅读法
基督教圣经的阅读,必须符合以下几个重要原则:(不一定正确)
A)端正态度:首先要端正态度,就是理性的态度,我们在阅读圣经时不可以带有成见,不可带有色眼镜。真理只有经得起质疑,只有通过了批判才有可信的价值,但这要求我们拥有足够的水平,理性的思维,因为现在有许多圣经批评者的批判很牵强,许多甚至经不起深入推敲,这些人对我们来说是很危险的。明显的找茬可以看出其用意何在。圣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打倒。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要把他当作文学,文化,艺术来研究,否则根本研究不出他本来的价值。
B)历史背景(HistoricalContext):历史背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新约解释背后的因素。同时也要清楚哪一段当时异教徒是怎么看的。
C)上文下理(NteraryContext):圣经的中文版疑惑性很大,也有不少地方翻译欠妥,毕竟是1900年左右翻译过来的。是因为并非人人都能够阅读英语和希腊语,吕振中版圣经是研究圣经的好助手,是由原文直译而来。要弄清楚新约的上文下理就必须要跳出福音书是不同作者记录的圈子。要从宏观上同时视察4大福音书。这样才能发现,福音书不只是存在材料继承关系的文学作品,也叫共观福音书。内涵基督教的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构成,而其《旧约圣经》与《希伯来圣经》内容大致相同,不过天主教版本就多了数篇《塔纳赫》跟基督教新教《旧约》都没有的数篇经卷叫次经。《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基督和其门徒的言行与早期基督教的事件纪录。
据统计现在共有大约一万四千多种不同语言版本的圣经,尤其是“希伯来圣经”部分,而耶稣基督教新约部分,就有大约五千三百种不同语言版本。在众古书中可说是现在世界上最多不同语言翻译版本的书。 其中旧约完成的年代是:公元前四千多年前到前四百年之间,最晚的一本书相当于中国的道德经,最早的在商代之时;而新约完成的年代是:公元三十几年到九十六之间;换句话说,旧约圣经最早的著作,至今已经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而新约圣经最早的著作,至今已经一千九百年的历史。直到目前为止,圣经仍然是全世界最受欢迎、销售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根据世界联合圣经公会的统计,圣经自从出版直到今天,发行量累积已超过四十亿本。目前全世界的销售数量,平均每年依然超过两亿本以上。这样的销售量,绝对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一本书。
华夏信仰——儒教圣经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13]“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14]「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15]儒教圣经是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16]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儒教圣经和注疏 解释十三经的权威著作是《十三经注疏》。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儒教和道教的圣经皆强调神道设教,以天或天尊为最高神祇,其精髓是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孟子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道教则云:“元始天尊,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其次,儒教圣经以实现王道为己任,以尊尊亲亲为礼治原则。“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最后,以《春秋》、《尚书》、《礼记》为首的圣经坚持尊王攘夷,内诸夏而外夷狄。
道教圣经:道教圣经为三洞七部,三洞即天宝君说洞真,灵宝君说洞元,神宝君说洞神;太玄、太平、太清三部为辅经,又正一法文遍陈三乘,别为一部。共七部。《道德经》虽未入三洞,但为三辅之首。“其老君《道德经》,乃是大乘部摄正当三辅之经,未入三洞之教。”[17]「《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凤篆龙书,金编玉字,修服者因兹入悟,研习者得以还源。故《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道之纲纪。《本际经》云:若有经文,具十二部,应三洞者,是名正法。《洞真》以不杂为义,《洞玄》以不滞为名,《洞神》以不测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义相通。《洞真》者,灵秘不杂,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测 《圣经》,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迹。《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宝君为迹,以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以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也……故初教名洞神神宝。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名洞玄灵宝。既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名洞真天宝也。通名宝君者,宝是可尊,君是群义,明为群生之所尊仰也。又《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此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宝之所立也。」。[18]道教圣经教授七大科目,分别是:道经,符箓禁呪,图谶秘纬,阴阳五行,风角星算,辟谷导引,飞炼金丹。另有集合现存道教文献的《道藏》。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除了三洞七部以外,还有道教的十二个科目,即十二类: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以下是三洞七部的核心经籍:
道教和儒教同属华夏信仰,渊源深厚。「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夫升降俯仰之教,盘旋三千之仪,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
佛教圣经:佛教圣经即三藏中的经藏,三藏是指即经藏、律藏、论藏。佛家高僧精通经、律、论三藏者,称为三藏法师;精通经藏(各种经文)者,称为经师;精通律藏者(讲戒律),称为律师,精通论藏(明示教法)者,称为论师。
东亚大乘佛教的佛教圣经是以汉传三藏为代表的,最重要的佛教圣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除了《金刚经》和《心经》以外,净土宗也以《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以及《观无量寿经》为圣经;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圣经;汉传密宗还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圣经;禅宗还以《六祖坛经》为圣经。除了大乘佛教以外,另一最重要的现存基本佛教派别上座部佛教,也是南传佛教的圣经则是巴利文五部《尼加耶(Nikaya,即《言说集》)》──《长部(Digha)》、《中部(Majjhima)》、《增支部(Samyutta)》、《相应部(Anguttara)》和《小部(Khuddaka)》。同时上座部佛教圣经被学者们认为是更接近于佛陀的原始思想。《长部》相当于汉传佛教的《长阿含经》。阿含指的是小乘佛教圣经。汉译的《别译杂阿含经》,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等相当。汉译的《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两部,与《相应部》及《中部》相当。汉译的《增一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当。梵文翻译为“经”都是指佛陀的教导。唯一由中国人写的佛教圣经是《六祖坛经》。 核心教义:轮回、业报、四谛、八正道、涅槃 佛教信奉「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19]「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20]「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去本际。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21]佛教教义的基础是“苦、集、灭、道”四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名四圣谛。」[22]「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23]道谛就是修行八正道,“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从而实现涅槃。「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
标准大藏经目录 《阿含经》作为第一次集结的作品,因而近现代佛教学者认为其是最原始的佛教圣经,也被放在大藏经之首。
犹太教圣经——犹太圣经《塔纳赫经》
犹太教圣经始于《摩西五书》。现存最古老的希伯来圣经是西元前2世纪的死海古卷。但死海古卷与犹太教圣经、七十士译本、撒玛利亚圣经以及马苏拉文本定稿的基督教旧约有所出入。犹太教圣经的底本就是马苏拉文本,是经过几百年马苏拉学者们修正而成的。撒玛利亚圣经与旧约,也就是马所拉文本存在6000处不同,其中1900处不同处却与七十士译本一致。《塔纳赫》(罗马字转写:Tanakh,有译作《泰那克》),或《希伯来圣经》(Hebrew Bible)为犹太教第一部重要经籍,后来的基督教称之为“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圣经”,但在犹太人来说,Tanakh 显然并不是“旧的约”,而是始终如一的。塔纳赫是希伯来文????的音译,这是三个单词开头字母的缩略字。 《希伯来圣经》书卷构成,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版本,三个版本都有一点不同之处,但主要在编排和经卷数目,三个版本分别是由犹太教拉比所编定的《塔纳赫》24卷,而加了注音符号的《标准犹太圣经》就有39卷。基督教新教的《旧约圣经》就跟犹太教《标准犹太圣经》基本上一样,都是有39卷,只是在排序上有一点不同。而基督教旧教(即天主教)的《旧约圣经》就有46卷之多,东正教《旧约圣经》就有50卷,多出来的那些在基督教新教跟犹太教称为次经。 《塔纳赫》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 A、《图拉》(Torah / 希伯来文):意思是律法,所以又称律法书,一套共5卷,普遍称“摩西五经”,包括1.创世纪、2.出埃及记、3利未记、4.民数记、5.申命记。 B、《先知书》 (Navim / Nevi'im / 希伯来文):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分上下两部分,记录了曾教导和带领犹太人的先知事迹,包括12先知书等。 6. 约书亚记 Joshua 7. 士师记 Judges 8. 撒母耳记上、下 Samuel (I & II) 9. 列王纪上、下 Kings (I & II) 10. 以赛亚书 Isaiah 11. 耶利米书 Jeremiah 12. 以西结书 Ezekiel 13. 十二小先知书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I. 何西阿书 Hosea II. 约珥书 Joel III. 阿摩司书 Amos IV. 俄巴底亚书 Obadiah V. 约拿书 Jonah VI. 弥迦书 Micah VII. 那鸿书 Nahumv VIII. 哈巴谷书 Habakkuk IX. 西番雅书 Zephaniah X. 哈该书 Haggai XI. 撒迦利亚书 Zechariah XII. 玛拉基书 Malachi C、《文集》(Ketuvim / Kh'tuvim / 希伯来文):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内容主要关于礼拜仪式、诗歌、文学、历史,在基督教文献中又称为《哈吉奥格拉法》(Hagiographa),意思是“圣录”。 14. 诗篇 Psalms 15. 箴言 Proverbs 16. 约伯记 Job 17. 雅歌 Song of Songs 18. 路得记 Ruth 19. 耶利米哀歌 Lamentations 20. 传道书 Ecclesiastes 21. 以斯帖记 Esther 22. 但以理书 Daniel 23. 以斯拉记-尼希米记 Ezra-Nehemiah 24. 历代志上、下 Chronicles (I & II) 《塔纳赫》主要以用希伯来文写成,而《圣录》内有些经卷是以亚兰 《圣经》语写成。《塔纳赫》记载从犹太战神YHWH如何创世开始,关于YHWH和古时犹太人的历史及传说,其主要内容围绕古代犹太人生活为主,而大部分都是记述犹太人被流放的历史,尤其强调流放的原因乃是犹太人背离了神的诫命,结果遭神惩罚而流放异地。犹太教是律法至上,其核心教义在《申命记》第六章第4-7节:「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神所吩咐的话集中在《申命记》第五章第6-22节的十诫上。根据《以赛亚书》第十一章第1-6节,犹太教徒相信弥赛亚将在地面上建立一个和平公正、没有战争暴力的神的王国。“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