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尊严感,沧桑的历史感和十足的厚重感,人们还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历史却已调转航向再度出发。3月14日,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宣布将停止发行印刷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而只提供在线的阅读服务。人们对这一切感到突然,但《大英百科全书》的转型其实多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早在1996年,该公司就决定不再雇佣那些按户销售的员工了。
“这是进入新时代的仪式,一些人肯定会对此感到悲伤和留恋。但我们覆盖范围更广的网站将成为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它可以实时更新且支持多媒体。”大英百科全书公司主席总裁乔治·科兹说,“这也是我们从纸质出版商进化为电子类学习产品出版商的最新举措。”
科兹的话轻描淡写,但遮不住纸质《大英百科全书》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长达两个世纪的沁人墨香。
从启蒙到权威
《大英百科全书》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产物。1768年,苏格兰书商科林·麦克法卡尔和雕刻家安德鲁·贝尔决定以“绅士协会”的名义发表一套工具书。28岁的威廉·斯梅利获聘完成这一任务,其所得薪金为200英镑。尽管薪金不菲,但相对于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却仍显微薄。因此,在完成第一卷的编辑工作后,斯梅利就拒绝再为麦克法卡尔和科林工作了。
3年后的1771年,《大英百科全书》第一版终告完成。全书共分3卷、100章、2391页。这部售价6便士的旷世巨著最终卖出了3000套,这在当时的图书市场是个不小的销售奇迹。
从那时开始,时光已经静静流淌了超过230年。与初时相比,《大英百科全书》的变化如同这个世界一样沧海桑田。
从3卷到32卷,重达117斤的《大英百科全书》已经从苏格兰的启蒙读物变成了全球的工具书权威;它的学术色彩日益淡化,可读性却与日俱增;尽管至今仍坚持英式英语拼写方法,但在版权多次易主之后,其编辑和发行的主战场均已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它也不再是极端保守的典型案例,它从献给英国王室的贡品变成了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经典。
《大英百科全书》以权威性而闻名于世。威廉·黑兹利特、托马斯·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托马斯·杨、汤玛斯·赫胥黎和彼得·克鲁鲍特金等大家,都曾参与该书创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第九版,这部被称为学者版的著作中包括了太多著名学者亲笔创作的学术文章,因此被称为英语百科全书历史上的巅峰,其权威性“仅次于上帝”。
上世纪50年代,书架上的《大英百科全书》与车库中的旅行车和房间里的Zenith黑白电视一样,都是中产阶级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对于许多美国家庭而言,拥有《大英百科全书》已经变成一件赏心乐事,很多家庭甚至不惜选择分期付款以了心愿。
浩如烟海的文字和严谨科学的叙述,使得通读《大英百科全书》变成了一个应者寥寥的勇敢者游戏。卡扎尔王朝帝王法阿里,美国商人阿莫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美国物理学家费曼、英国小说家佛瑞斯特曾先后完成这一壮举。2006年,《君子杂志》记者雅各布斯在通读了33000页的2002版《大英百科全书》之后,写成了畅销书《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
然而,经典并不代表不可颠覆,经典轶事连绵不绝的《大英百科全书》同样败给了版权行业所有明星的共同对手——数字洪流。
难逃数字革命
上世纪80年代,微软曾提出与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合作出版CD-ROM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但这一要求却被后者断然拒绝,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的高级经理们认为他们的百科全书是一套代代相传的奢侈商标,开发数字版本无法带来新的盈利空间且可能对品牌造成伤害。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对市场拥有绝对的掌控能力且利润丰厚,因而也无需开拓新的市场。
微软退而求其次,与另一家百科全书公司——科利尔百科全书公司合作创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数字化的百科全书Encarta。其实,那时的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已经对数字时代心有余悸:几年之后,它就出版了世界上第二部多媒体百科全书《康普顿百科全书》。
然而,与知识产业中每个明星一样,互联网成了所有百科全书不能回避的残酷挑战。尽管所得信息可能并不权威而且数量泛滥,人们还是习惯用谷歌或iPhone完成即时搜索,因为技术问题总有解决之道,但人类对快捷和便利的追求却近乎永无止境。
硅谷企业家乔·菲尔马杰就初步尝试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创建的“数字世界”百科全书式网站于2006年1月投入运行。在这个网站上,访问者只需点击感兴趣的主题,就能得到经过专家审查的权威网站网络链接,从而找到相关文章、图片、常见问题列表以及其他资源。
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精品,维基百科的出现又让纸质百科全书本就狭小的生存空间再遭压缩。以群众智慧挑战专家权威,在线编辑并实时更新,维基百科深谙21世纪信息传递要求又暗合互联网的真谛,这使它的成功显得水到渠成。目前,仅该网站所拥有的英文文章数量就已经接近400万篇,其中还包括《大英百科全书》认为不值得收录的流行文化话题。
科兹无意也无法否定这些既定事实,但他认为《大英百科全书》仍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权威。“我们有不同的价值内涵,”科兹说,“我们不会纳入每一个卡通人物或者每一个明星情史。我们所抉择是那些最重要的事实。大英百科全书无法囊括所有,但是它一直真实正确。”
事实却并非如此。《自然》杂志曾对两个百科全书的41篇科学文章进行对比发现,维基百科的162个错误固然令人吃惊,但《大英百科全书》的123个错误也难称优秀。曾经的优势变得无足轻重,既有的劣势却被无限放大,《大英百科全书》随后的衰落在所难免。
陨落无法避免
为了增强权威性与准确度,当然也为了继续维持品牌效应,2010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在全球范围内召集了4000名撰稿人。这些人多为行业翘楚,其中包括著名职业高尔夫球手阿诺德·帕尔默,传记《艺术和情感: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生》的作者潘西亚·里德等。
而为了显示与时俱进,该书最新版本还加入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样的新条目。
不过,即便有如此权威的编辑阵容和愈发新潮的条目内容,2010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也只售出了8000套,另外4000套至今还封存在公司的仓库中。最终,纸质版本的收入在公司全部营收中的比例只有不到1%。这与该书的销售巅峰期相去甚远:1990年,仅在美国市场,《大英百科全书》就成功销售了超过12万套,其全球营收则达到了惊人的6.5亿美元。
人们对这套经典著作近乎自由落体般的销量下滑速度感到震惊。然而,这一切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百科全书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百科全书可以为让人们提供一个专家针对某一事物的权威观点,这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但当今世界的变迁太过迅猛,生活中有太多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无法被列入百科全书的目录,而人们的思想碰撞有时也比求教专家更能激发学习欲望并锻炼思维能力。
于是,作为当初被人们艳羡、追逐以至无比渴望拥有的理由,《大英百科全书》的严谨与保守、庄重与厚重却在它诞生244年之后变成了被抛弃的原因。在eBay和Craigslist等全球知名分类交易网站上,数以千计的《大英百科全书》求售信息让人不禁感叹恍如隔世。
生活在芝加哥的地理学教授查尔斯·福勒就是其中一员。他把其早年购买的1992年版《大英百科全书》放在Craigslist上出售。福勒和妻子打算搬家,因而被迫放弃这套他已经长期置之不理的《大英百科全书》。教授承认,在心底他对这一损失既无奈又期盼。“并不是说它过时了,”福勒说,“当我做一些严肃研究时,我仍会选用纸质书籍。而且,它们放在书架上看上去还挺美。”
然而,对于一个注重内容的严肃读物,“挺美”二字读来竟是如此刺耳。
《大英百科全书》: 当墨香成为历史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