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衡量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指标,今年我国GDP目标8年来首次调低。7.5%———温家宝总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实,GDP增速回落去年初已露端倪。分季度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宏观经济数据,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一至四季度逐季下降。如果考虑通胀的话,实际的GDP增速下降更多。
经济增速与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并称宏观经济四大指标。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复杂经济环境、内部通胀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把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略微调低是现实的选择。长期和数字打交道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就认为,7.5%是充分考虑了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对我国的影响。
以当下中国经济47.2万亿元的庞大体量,以现在的增长方式,继续维持前些年的高速增长,恐怕要支付更大的环境与社会成本。“是个实事求是的判断。”在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看来,7.5%的数字是中央政府在传递淡化GDP作为评价指标的信号。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中国经济的目标增速定在7.5%,突破了此前“保八”的思维定势,表明中央政府开始下决心将经济发展的着眼点从重增长速度改为重增长质量。
王尧基指出,如果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发展长久积累的内在矛盾突然显性化,那么,长期以来从事低端加工、走粗放型发展道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就是中国经济难以适应需求变化而遭遇前所未有打击的主要原因。而危机爆发以来,我们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缘于传统的流动性驱动的粗放性增长,而并非缘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经济驱动的增长,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的形势下,中国只有顺势而为,主动降低经济增速,着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才能适应今后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桂泽发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下定决心抛弃过去30年来的增长方式,寻求有质量的增长。桂泽发认为,GDP预期下调更多是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必需的相对宽松的环境。他表示,GDP预期下调有利于引导各地政府控制“两高一剩”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各地政府加快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引导产业转移加速推进。
桂泽发表示,GDP预期下调有利于房地产控制政策持续推行。房地产是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产业,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快两年,压力和阻力都很大,其中就包括对地方GDP和财政的影响。适当下调GDP预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这一压力,有利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坚决贯彻,而这对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然,GDP预期下调还有利于防止各级政府大举借债,腾出手来有序治理“平台贷款”,有序治理生态环境,将事关民生的事项做好做扎实。这样,通胀的压力就小了,消费需求就逐步上来了,整个国民经济也就慢慢走上健康的轨道,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
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崔历则对记者表示,由于去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预测未来五年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7%左右,因此,此次下调年经济增速目标并无太大意外。过去的经验显示,政府自身的增长预测可能存在重大的上行风险。总而言之,降低经济增长预测显示了中国政府准备采取更为中立的政策立场,让经济进一步降温。
同时,崔历指出管理价格压力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政府应通过控制信用增长等宏观工具,采取措施处理供应瓶颈,及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降低农业产业的成本。
在政府调低GDP增速目标的同时,民众更关心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崔历表示,正如“十二五”规划所指出的,政府将通过提高最低工资和降低个人所得税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农业补贴将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水平(农村人口收入增速已超过城镇人口的收入增速)。以上举措虽从长期看有利于收入分配和消费增长,但短期内不可避免地给低收入人群带来通胀压力。
无论如何,7.5%这一预期目标是中国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客观判断,表明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表明了中国加快推动经济转型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