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礼乐第十三》: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这一章实际上还是在谈教化问题,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方面来谈。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前面在讲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时候就说过,“礼”是放在儒家学说非常中心的位置上的。一个人的仁义如果不通过具体的礼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一个人智慧的水平、诚信的水准,如果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无法体会出来的。所以“礼”在儒家学说里面处在非常中心的地位。宋明理学之所以称之为“理学”,也就在于此,甚至还把这个“礼”提到了天理的高度。
当然到了后来,尤其是明代,就走入了极端,搞得很过分,搞成了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了,以此搞了很多很不好的所谓的礼法,什么贞节牌坊、妇女缠脚啊等等的,为后人所诟病,这些都是弄得过头了。但是,“礼”对于儒家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孔夫子一生奔波,他最主要的理想,就是想恢复周公之礼,他还是在“礼”上面看得特别特别的重。
其实到了现在,我们对“礼”也会有所感觉。比如说到日本、韩国,或者是东南亚这些国家一看,就会发现人家在待人接物上,那是彬彬有礼,很有一些我们古人之风。就是到了西方国家,同样还是有他们非常完备的一套礼节。现在国内也有一些高档的会所,那也是非常的讲究,穿着、举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也都是体现在礼上面。
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要想真正达到和谐的状态,如果没在“礼”上体现出来的话,就会非常粗俗。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是学生的时候,都还在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现在的学生我不太清楚是否还在提,但成年人之中,除了有行贿之嫌的送礼之风外,对真正的“礼”的这种感觉已经非常非常淡漠了,反而无礼的事情却非常非常多。不管是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单位上,还是邻里之间,或是家庭里面,总之人与人之间,给人的感觉有时候好像真是无法无天了。像现在家里面,那些小少爷千金们都骑到了父母乃至爷爷奶奶们的头上了,完全没大没小,哪里还有什么尊老的感觉?现在很多时候,社会的各种关系没有理顺,可以说与我们在“礼”上失去了礼仪之邦这个优良传统不无关系。
“礼”,不光是在现代问题重重,实际上孔夫子在他所处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感到了礼崩乐坏、世风日下了。为此,他老人家在各国之间不停奔波,却非常不得志。春秋时代都是如此,历史往后走也同样如此。每一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礼,而且也都非常重视,尤其是儒家。比如北宋的欧阳修,他对礼看得是非常非常重,他早先对佛教特别反感,一直都很抵触,觉得佛教把儒家的礼破坏殆尽。那时候儒家称佛教是“入家破家,入国破国”,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未出家前,是家庭的一分子,结果为了出家当和尚就抛弃了家庭,这不就是“入家破家”吗?一国之君放着国家大事不管,一个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不就是“入国破国”吗?甚至佛家还有什么“沙门不敬王者”的论调,主张沙门不应该礼敬王者,这在儒家看来,是非常失礼的,简直受不了。但同样是宋儒,程伊川有一次经过一个寺庙,看见里面举行的法会,僧人们着装整齐,整个法堂非常庄严肃穆,法器一敲,各种寺庙的音乐也非常动听,整个仪式井井有条,于是大为感触,发出赞叹说:“三代礼乐,尽在僧家”。意思是上古最庄严的礼乐在世俗之中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佛教寺庙里面,还延续保存着。
所以对于“礼”来说,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礼记》中说:“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礼不动。”一个很有修养的君子,与礼不合的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礼”是如此,那么“乐”呢?过去的“乐”是什么呢?《礼记》上说:“乐者,天地之和也。”所谓“天地之和”,就是调节阴阳,使之处于和谐的状态。一个人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面,打开合适的音乐,比如东、西方古典音乐等等,嗯,舒舒服服的,自己的心一下就静了下来,平和了下来,使整个人体阴阳都得到了调节。所以古人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总之,使每个人都能彬彬有礼,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可见“乐”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儒家修行,讲“诚意、正心”,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音乐在其中的作用非常之大。它可以修身,也可以使家里面的亲情关系得到非常好的料理,在庙堂上也是如此。当然这里的“乐”是指古典的音乐,它的根本点就在于“和”,如果是不和的音乐,那就要不得了,就会起相反的作用。
现在的音乐五花八门,什么形式都有,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大多喜欢摇滚等有节奏感的音乐。我记得有一次到“红色年代”参加一个活动,放的大都就是这类的音乐,才呆了一会我就受不了了,简直是太吓人了,感觉自己的心脏根本就承受不了。但是年轻人就觉得非常带劲,玩得不亦乐乎。这也是音乐的作用,起码它对某些性格比较压抑的人,给了一个释放的机会。现在的人压力很大,从娃娃起,小学、中学、大学,不管是学习的压力,还是父母的寄托,使他们在精神上、身体上都是不堪重负,所以特别需要一种释放来缓解,有些音乐就可以起这样的作用。
总之,音乐对人心的作用非常大,既能够调节人的情致,也能够影响人的七情六欲。一段好的音乐,确实能将人心调整得非常舒适,但是一段不好的音乐,就有可能使人走入极端。音乐对人心的影响是无形的,让你不知不觉就陷入了某种情绪当中。上次和朋友到青羊宫里面的古琴馆,听《高山流水》,很舒服,真正感觉自己就处在一片田园风光当中,虽然没到青城山却有到了青城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自然而然的。对于音乐,我个人认为,应该要有所选择,根据自己内心的状况做出合适的选择。否则就会像冯老师说的那样,不知不觉就陷入了阴暗地带,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都不知道。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你处在哪个位置上,就做好哪个位置上的事,就按照那个位置上的礼来做。你不能失了这个位置上的礼,也不能失了这个位。君对臣应该礼敬;臣对君、下级对上级,就应该以忠为礼。以此类推,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妇之间,同样如此,不能有所颠倒,不能越位。如果颠倒越位,那所谓的天下大乱,也就是因为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出现了混乱,以至于影响了整个社会。所以“各得其理然后和”,人与人之间,各人要各自安住于自己的“礼”的范围之内,以此来做事,来相处,然后才能和谐。
“故礼先而乐后。”“乐”要放在“礼”的后面,有了礼的规范,懂了礼,以之为准绳,才能够借助乐来调理好自己的身心,从而才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