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IPO不审行不行?”这是疑问、设问,抑或明知故问?只因这一问,刚刚过了“百日新政”的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抢占了不少财经媒体的头条。
郭树清之问,并非空穴来风。自从去年年末履新以来,这位被外界称为“学者型官员”的证监会新掌门引发了A股新政的猜想。对比场内清淡行情,场外却迎来又一波中国股市往何去的大讨论。
对于背负着“为国有企业解困”包袱的中国股市而言,其体制性弊端可谓与生俱来,内幕交易、庄家操纵、业绩造假、圈钱套现等现象一向为人诟病。“赌场”也罢,“绞肉机”也好,探究A股根源,新股定价紊乱是其作为金融市场缺乏基本效率的原由之一。郭树清上任伊始,笔者曾经提出《中国证监会:新掌门的老难题 》),唯有首先完善A股发行、退市制度,才能理顺价格机制。
快刀斩乱麻或许是最优策略,新股发行制度也成为郭树清新政的核心。如火如荼讨论之中,也出现不少分野,其中一派观点主张完全放开新股审批,即使一时股市大跌也在所不惜,可谓“休克疗法”;另一派则主张逐渐改革,以加强监管为要务,可总结为“渐进主义”。
换而言之,各方的出发点在于,新股发行应该是注册制还是核准制?前者往往是宽进严出,后者则强调上市公司资质。目前国内往往以市场化为呼声,强调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化。
诚然,长期以来,A股苦行政审批之害久矣。新股“三高”背后,存在着各方形形色色的利益链条。权力的渗入,种种看似严密的上市要求形同虚设,使得审批甚至可能异化为逆向选择,沦为设租寻租的工具,PE腐败横行一时也基于此,曾经的“打新”热更是尽显中国特色。
抛开名词之争,A股现行所谓核准制实质仍旧是一种行政审批。粗略地看国际市场,美国主要是注册制,香港英国主要是核准制,但这些市场并未因此存在高下分野。有研究也已经指出,从长期来看,核准制以及注册制对于估值或许没有重大区别。如有合理机制设计,注册制和核准制根本不应成为问题;如无配套制度,取消IPO审批也不会彻底遏制寻租。
由此可见,市场化诚然是发行改革方向,但是市场化并非只有突击注册制一条终南捷径。平心而论,目前彻底取消IPO审批,那么当前环境仍旧有所不足。放眼当前讨论,大多寄望于证监会的自身改革,并且援引证监会前主席高西庆所言“灵魂深处的革命”为激励;但是笔者认为,单纯依赖证监会的力量,可能并不足以完成A股改革诸多使命。
进一步看,A股改革不仅需要各个部门合力,更需要由市场来完成并且完善诸多本应由市场来完成的工作。没有一个监管机构,能够全知全能般审批与监管诸多上市公司;如何有效启动公众监督以及集体诉讼,才是当下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
2011年10月31日是郭树清上任首个交易日,沪指收于2468.25点,下跌5.16点;数月来来股市一直绵绵不振,沪指近日方收复半年线,但仍旧徘徊于2380左右。郭树清主席关于蓝筹股具备罕见投资价值的呼声也并没有引起太多实质性共鸣,这或许再度验证,在基本制度改革未能达标之前,投资者信心仍未回升。
回头来看郭树清之问,或许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如果监管者做好监管者工作,也给予市场恰当的制度环境承担市场可以承担的功能,那么IPO审批与否都不是一个问题,否则,是否审批都会形成问题。
邓小平曾经表示金融很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而资本市场恰恰应该提供企业正向激励的机制,而非相反。也正因此,A股改革意义,并非指数高低可以衡量。一言以蔽之,A股目前的失败,看似市场的失灵,实质却是监管的低效与制度环境错配的结果。
新股发行改革:休克疗法还是渐进主义?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