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投资须“戒急用忍”


  三年前,承载了无数人的“创富梦”的国内创业板正式推出,迎得赞誉声一片。在此,笔者不妨摘抄当时市场上的一些豪言壮语:“我国创业板未来的上市资源充沛,而且优质。创业板的所有参与者有望共同获得创富的成就。”……

  然而,三年间,创业板指数反复走低。看来,真正利用创业板实现创富的只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高管、PE等,而二级市场的参与者则大多难逃亏损。

  从第一批28家创业板企业顺利上市以来,“三高”(高溢价、高市盈率、高估值)一直是热力闪耀的创业板股票的显著特征。当时,一级市场发行市盈率步步高升:首三批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6.7倍,第四批为83.59倍,第五批为77.75倍,第六批为88.66倍……

  二级市场估值当时更是奇高:根据《证券时报》的数据,创业板个股在2009年12月底的平均静态市盈率高达100多倍……

  经过了长期的整体下行,到最近,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已降到30倍左右,不少投资者开始热衷于参与其中。而创业板实际控制人集体承诺的“暂时不减持”,则被认为是创业板具备长期投资的“标志”。

  不过,笔者认为,目前的创业板股票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还非常昂贵,股价依然被高估。因此,长期看并不具备投资价值,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目前的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30倍,远高于同期以沪深300(目前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为代表的主板。尽管创业板上市公司可能都是高成长性企业,现阶段每年盈利可能有较高的增长率。然而,要维持如此高的市盈率,企业需要连续多年保持高增长,从过往企业发展史看,这很难做到。而投资者经常看到的所谓“十送XX”的“高送配”,其本身并不增加价值,只是一个炒作题材而已。

  其次,创业板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大股东,若按市价出售其股份,则全部都将获得巨额的正收益。因此,“暂时不减持”只是权宜之计,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的辞职潮,印证了其股价的高估。据相关报道,到2012年9月底,创业板28家上市公司已有170名高管选择了辞职,他们随即可以不受限制地出售其所持股票。这或许说明,最了解这些公司的高管们认为股价确实高估,为了把握这一卖出机会,哪怕放弃上市公司高管之位也在所不惜。

  第三,创业板中的微软、谷歌可遇不可求。虽然在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创业板会诞生中国式的微软、谷歌。但是,要找出创业板中的微软、谷歌,必须要具有巴菲特那样研判投资标的公司长期潜质和把握市场长期趋势的能力。况且,即使在纳斯达克市场,出现微软、谷歌也是相对的小概率。诚然,应该有一些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长性和高盈利性,且自主创新能力也比较强。但一般来说,创业板公司往往在经营、技术和规范运作上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创业板公司规模较小,受市场影响冲击较大。因此,在茫茫创业板“沙海”中,微软和谷歌类的“金块”极为稀有,投资者万一在“掘宝”过程中不幸踩上“地雷”(单个公司的经营风险和退市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由此,笔者建议,对于希望参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但并没有足够的研究力量或时间资源去做公司调研,也不相信自己有过人运气的投资者,不如持有一篮子估值更低的蓝筹股作长期打算更为靠谱。如果一定要参与创业板投资,目前应该采取“戒急用忍”的策略,通过创业板基金或理财专户的方式参与。此时,投资者所分享的就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的成长性和盈利性,从而能规避单个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