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延长生命的里程
——水城县区县分设20年卫生事业发展侧记
杨明文
第一章 “收拾”千年魔怪
古希腊神话:有一天,潘多拉偷偷打开了一支魔盒,一团烟雾冲了出来,从此,瘟疫、疾病游荡人间……。
回首:一段心酸“病”难除
“八月谷子黄,摆子鬼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这是一首民间歌谣,它描述的是曾经被疫病横扫侵袭的水城惨象。
解放前,水城南部的发耳、龙场、杨梅、米箩、蟠龙5个片区,是有名的“瘴疠”之地,疟疾横行。“归集三个屯,十人来了九人病;来的之时骑大马,去的之时拄拐棍。”“有女别嫁巴浪河,三年摆子两年痨;要想吃顿老年饭,看你老命牢不牢。”当年流传的这些歌谣,无不让人闻之心惊。在我们的眼前,仿佛重现着那酷暑难熬的炎热天气,烈日喷出的热温随着气流不断蔓延开来,哪里有人,它就扑向哪里;一个个五大三粗的壮汉,禁不住它的侵蚀折磨,额头汗珠滚滚,一时间汗流浃背,湿透了衣巾;张开的大嘴喘着粗气,两片嘴唇起裂,渐渐地,上气不接下气,一个接一个地奄奄一息……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解放前的中国社会积贫积弱,文化落后,百姓缺乏卫生知识,一患上疟疾,人们就认为是得罪了鬼神,把治病求助于巫婆神汉,花钱财跳神打鬼,到头来,不但病没有治好,反而人财两空。由于疟疾的流行,造成了这些地方田园荒芜,生产下降,人口衰减。
据有关资料记载,1946年,倮摩乡范围内,几乎家家患有疟疾或回归热的病人,死亡人数高达385人,占总人数的35%。人死多了来不及抬,就用牛拖出门,没有棺材装殓,就用草席子包裹,腐烂恶臭最严重的,则就地埋掉。夹岩、岩脚二寨,77户人家,迁逃了22户,占总户数的25%。拢旧37户人家,搬走后只剩下2户。倮摩2918亩田地,到解放前夕,只耕种了1270亩。富饶的巴浪河畔,呼天抢地,景象凄然。田地里往往是“有人种,无人收”,有的带病干活,一“打摆子”就倒在田坎上发抖,有的插上秧田后就爬上盐井、箐口、公鸡山等高处躲病逃灾。
解放前的肺结核也是一种“顽疾”。那时叫“干痨”,民间认为是一种“鬼”,布依族村寨叫“羊叉鬼”。传说这种鬼会“过人”,而且还会遗传,主要是母系遗传。如果村寨与村寨之间、户与户之间有矛盾有隔阂,有的便借此给对方“冠以”一个“羊叉鬼”的恶名,一旦这“三人言市有虎”的名声成立,则家家畏而远之,家里纵然有貌若天仙的女儿,同种民族也不敢去问津,——谁家娶了有“羊叉鬼”人家的女人,那鬼就会“跟”着过来,全家不安。有“羊叉鬼”的人家往往会被“舆论”的排斥力逐出村寨,成为另类人家。
还有麻风病,水城俗称“大麻风”、“癞子”。民国期间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病人倍受歧视和迫害,有的流浪乞讨,居住洞穴,死于荒野。真是:
“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治传染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疫情报告数字,仅疟疾一项,就从1953年的3145人逐年下降到1960年的11人。1958年,倮摩乡还荣获了周恩来总理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回顾历史,记住历史,不是要在悲惨的历史中呜咽哭嚎,而是要通过历史的“一砖一瓦”,抚今思昔,追寻卫生事业发展的脚步,查摆漏洞与不足,再现荣耀与辉煌,以期更高更好的发展,为建设水城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预防:把病魔装进“盒子”
我想制造一个盒子,把瘟疫、灾祸和病毒恶疾装进去,然后把盒子紧紧锁起来!对于我来说,这只能是一个梦想,而水城县蒸蒸日上的卫生事业,却把我的梦变成了现实。
装备:贵在反应神速。
水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是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负责牵头业务,各乡镇卫生院带领村卫生员来完成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过程,其间也可以反映出它的职能和作用的变化。民国31年(1942年)起设立兼有医疗和预防保健功能的卫生所(院)。1956年,单设卫生防疫机构始称水城县防疫组,1957年改称水城县防疫队,1959年称水城县卫生防疫站。1971年起改称水城特区卫生防疫站,1988年复称水城县卫生防疫站。2002年底,机构改革后组建水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县卫生局所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县皮防站(过去的麻风村)并入该“中心”,卫生防疫科分离出去。
其职责是:担负全县疾病预防控制相关项目的监测、评价、科研、培训和咨询工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和危险因素监测,负责疫点、疫区消毒及卫生评价;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及行为干预;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反馈及疫情预测和报告等工作;拟定免疫接种规划,并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技术指导及效果分析评价;参与重大疫情和突发疫情的调查,提出控制措施,参与对危害公共卫生中毒事件的调查;承担预防性体检工作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验,出证和涉及公共卫生相关场所的卫生评价的技术服务;参与预防医药的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引进、推广适用技术和先进的预防医疗手段;指导和承担救灾防病有关技术工作。
20年来,水城县疾病预防控制的设备装备逐渐加强,包括实验室化验设备、诊疗设备、疫苗运输车辆等,已能开展多种微生物、化学物品的监测检验,快速反应速度不断增强,为水城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称防疫站)有办公用房总面积
1996年至2003年,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即卫VII项目)在水城县实施,总投资101.64万元。其中包括计划免疫和健康促进两个子项目。因之,全县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冷链运转设施系统建设更加科学先进;计划免疫工作人员通过培训,素质不断提高;改进了计划免疫的管理和监测,健康教育面逐渐扩大。
2004年,全县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电脑,形成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了县、乡、村信息互通速度,为及时掌握基层动态,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极大便利。
说起“快速反应速度”,我曾认真请教了县疾控中心流病科的谢文富、刘国渊、苏华等几位同志。他们说,过去上报疫情,要求乡级在24小时内、城市在12小时内必须上报到达县级疾控中心,这是基于通讯不畅、交通不畅、设备落后的考虑。自从全县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电脑,加强了网络建设,疫情可以实行网络直报。只要上了网络,不说县疾控中心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疫情,就是市、省以至国家卫生部那里也能够很快了解情况。
是的,连乡村里目不识丁的村民都知道,“人强不过家什硬”呢。
疫苗:病魔的剋星。
疫苗的种类从“四苗”到“八苗”到“十三苗”,这是一个数字的递进,更是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凸显。
我们来看这些流动的数字吧。
1988年四苗接种率情况:脊灰疫苗接种率89%,麻苗接种率84.92%,百白破83.33%,卡介苗93.65%;
2007年七苗接种率接况:脊灰疫苗接种率99.85%,麻苗接种率98.83%,百白破98.99%,卡介苗97.88%,乙脑疫苗接种率98.47%,流脑疫苗接种率98.46%,乙肝疫苗接种率98.55%,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33.37%。以上七种疫苗加上白破二联疫苗,所以又叫“八苗”。因此有“八苗防九病”之说。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坚持以计免工作为基础,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每年常规开展冷链运转6次,按卫生部安排,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由上年的“八苗防九病”增加到“十三苗防十四病”。
“十三苗”是指:麻腮风疫苗、钩体疫苗、炭疽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流脑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白破二联疫苗、脊灰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等。
1988年至2008年的二十年间,全县计划免疫覆盖率达100%,计划免疫各项指标任务均达到国家目标要求,各种可免疫性疾病均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儿童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防”的同时也不忽视“治”。自2003年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预计总投资118.52万元人,到2008年,预计“发现治疗”结核病人1861例,而现在已实际“发现治疗”结核病人4447人。该项目将延期至
荣耀:历史的印记。
1990年,水城按期完成卫生部规定的85%的接种指标,县防疫站被评为全国首批计划免疫工作达标单位之一,获国家计划免疫工作委员会“1990年度全国计划免疫先进集体”称号,获“全省计划免疫先进单位”称号,
2001年和2002年,水城县卫生防疫站被贵州省卫生厅评为“全省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集体”。
2005年水城县疾控中心被评为全市卫生系统疾控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水城县疾控中心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省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
2007年,水城县免疫规划综合审评名列全市第一,荣获全省免疫规划先进县。
2007年,水城县疾控中心“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室”,经省级专家组验收合格,并得到省、市专家的好评。该实验室的建立,填补了水城县无艾滋病初筛室的空白。
2008年,水城县疾控中心取得职业病监测资质和体检资质。
荣耀,是对历史的记录,对以往工作的肯定;但它更能够催人奋进,更上一层楼!
妇幼保健的“前世今生”
人的生命首先在母体里孕育,初来乍到人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阅读解放前有关妇幼保健的相关,让人感到生命在深受疾病蹂躏时的脆弱与无助,心中一阵阵发麻。
据《水城县(特区)志》载,清代及民国期间,妇女分娩,多为旧法接生,妇婴俱不安全。一些民族村寨,认为妇女“阴血”有邪气,要初产妇在野外分娩。初生婴儿往往不结扎脐带,随便用破布包裹,部分民族村寨的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高达60%以上。农村婴幼儿病死率相当高。1952年对铜厂、倮摩、俄戛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回顾性调查显示:1949年,56例婴幼儿降生7天内死亡率占14.3%,12个月内死亡率占34%,婴幼儿死亡率占49.5%。这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据。
解放后,党和政府不断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妇幼生命之花沐浴天恩雨露,便逐日鲜艳起来。1953年全县成立农村接生站14个,有接生员103人。1956年培训农村新法接生员500人,培训保健员500人,每个高级社设立5个妇幼保健室。1958年接生站发展到341个,接生员623人,保健员964人,每个大队都建立保健室。区县分设以来,妇幼保健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88年以来,县妇幼保健站相继实施了“加/中儿童健康基金会——受灾儿童健康援助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卫IX项目等,引进了大、中、小型设备59个品目,共计1243台(件),金额达103.7万多元。妇幼保健设施的改进,有力地促进了工作。
我们可以来看看这些数字的变化:
1988年,全县住院分娩率为9%,孕产妇死亡率为215/10万。2007年,全县有产妇5466人,系统管理率72.4%;住院分娩3022人,住院分娩率达到55.2%(比2004年的30.75%提高了24个百分点,比1988年提高了46.2个百分点),高危住院分娩率88.7%;全县活产数5475人,新法接生5423人,新法接生率99%,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报告;孕产妇死亡2人,死亡率降到36.52/10万。2000年,婴儿死亡率35.2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6.59‰; 2007年婴儿死亡率降到27.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29.6‰。
仅2007年,发放降消项目救助卡4005份,救助人数1964人,共减免医疗费100.1万元;卫Ⅸ项目共减免医疗费用22.13万元。全县致力于在工作落实中看效益,认真落实“三网”监测工作,积极组织监测乡镇进行业务培训,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已建成有资质的母婴技术服务机构31个。
现在住院分娩,不但母婴安全,而且产家掏钱极少。即使在市级医院住院,贫困救助报销了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可以报销50%,住院期间的医药费已经完全解决了。而且,产妇住院,每天还有30元补助。前几天,我搜集到我县一产妇在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详细情况,抄录如下,作为佐证。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诊断证明书》记载:
姓名:熊某;性别:女;年龄:22;门诊号:一;住院号:87733。
扼要病情:该妇因胎膜早破,臀位,家属要求手术,于
临床诊断:1、G1P1孕38+5 W 产后LOA;2、臀位(单臀);3、胎膜早破;4、新生儿窒息(轻度)。
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医教科(章)
《贵州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收费专用收据》所载内容:
住院号:87773,票据号:J418895。住院时间:
床位费:97.00元;诊查费:9.00元;检查费:100元;治疗费:343.15元;护理费:130.00元;手术费:1198.00元;西药:486.47元;中草药:5.00元。合计:2368.62元。
(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财务专用章)
收费:马庭玉 2008-7-28 10:42:03
《贫困孕产妇救助三联单》载明内容:
救助金额:救助1184.00元,住院补助180.00元,合计1364元。
救助人盖章 卢某(熊的丈夫)
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医教科
三张单据,见证了中国卫生事业的“以人为本”,见证了水城妇幼保健事业的进步!
要除病魔,先除“心魔”;心中无鬼,则世上无鬼也!我们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医生去给孩子“接种”,有的人“谣传”那是让人间“绝种”而打的“绝育针”,一些群众心存疑虑。而今天,一切都用事实证明了什么是“关怀”,什么是“谣言”。水城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的业绩,是科学战胜迷信、知识战胜蒙昧、关怀战胜蛊惑的证明!
宙斯哭了。因为他着意制造的潘多拉盒子里放出的疾病、瘟疫,没有吓倒夜郎国里的水城人民,反而被我白衣战士们捉拿归案锁进“盒子”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