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驳‘周杰伦李宇春有中国特色的名人’”


驳“驳‘周杰伦、李宇春——有中国特色的名人’”

                         2006

       笔者在网上上传了“周杰伦、李宇春——有中国特色的名人”的帖子,有网友以“驳‘周杰伦、李宇春——有中国特色的名人”为题进行了驳斥,我自当以“驳‘驳周杰伦、李宇春——有中国特色的名人’”予以回敬,只是动笔之前,须得将“驳‘周杰伦、李宇春——有中国特色的名人’”原封抄录下来,也好立论。

    

驳“周杰伦、李宇春——有中国特色的名人”

(IDO社区 发帖人:221233.71.* 2006.4.10)

      首先说声对不起,这是军网不该发讨论这些内容的帖子,只是不忍心看到里有这么不尊重人的人,(希望版主放行,谢谢)

     事物的存在总有有合理吧?难道是石头里突然蹦出来个周杰伦和李宇春让你来接受?你的标题也承认他们是名人了,你这样也太矛盾了,我本人是周杰伦的歌迷,但不是超女迷。而且我也是个大学生,并不是作者所说的周杰伦的歌迷都是稚气未脱的中学生,我身边也有许多他的歌迷男生女生都有,难道我们喜欢周杰伦的歌就说明我们低俗?请问作者喜欢听什么音乐。

    先说说周杰伦吧,相当于李宇春还是熟悉点的。

    一:你说周杰伦的歌嘟嘟囔囔确实像在晨读,唱这样的歌所有人都相差无几。

    首先,作者以前晨读的时候像周杰伦唱歌吗?也是嘟嘟囔囔的吗?(首先就算JAY唱歌是嘟嘟囔囔的)那我就问问你,你怎么没去唱歌啊,人家周杰伦多会想,打入娱乐圈!你这样评价周杰伦无异于说邓丽君唱歌像母猫叫春一样好笑!不喜欢你可以不接受但请不要贬低别人!

     试问有几个周杰伦?大家既然唱得都相差无几还有必要视他为偶像,我看他演唱会都不用开了,哪个想听直接打电话给我,我去唱给他听(反正相差无几嘛)很可笑……

    二:“嘟囔派”请问是楼主发明的唱法吗?怎么没听过啊?哦…原来你把晨读的嘟囔和JAY的RAP放在一起了,怪不得啊,这样就错了…什么叫RAP?你自己搜索一下绝对比你那“嘟囔派”名气大!呵呵,这些愤慨,大家多见谅。

    三:“中国的教育方向和人才标准确实出了问题,有周杰伦成为明星为证。”请问贵人是哪个国家镀金回国的?如果你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那你也是其中的被培养者!我怎么也不理解了,喜欢哪个明星怎么就代表这个国家的教育方向和人才标准了,可能是很深奥,我这种没有经过外国“高级”教育过的人思想就那么的狭隘,见笑了

      四:个人觉得你的观点荒谬至极,略举三条做简要说明。最后希望你不要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让人觉得你很不自信的。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艺术品位就不会在乎其它人喜欢什么,是不是和你喜欢的一样,当然更不会去攻击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这样就有点哗众取宠了。肯定有不喜欢周杰伦的歌的,但却很少像你这样出来贬低、重伤他的,我也尊重他们的爱好的,不会去挤兑他们喜欢的事物的(前提是我讨厌他喜欢的)

      五:请问作者你听过周杰伦的歌吗?有很多没听过他歌的人出来乱感慨!希望作者不是!

至于李宇春,我也不是挺喜欢,但我不会骂她。什么人妖啊性取向不正常啊!这等难听的话!你讨厌,你可以不接受,请不要曲扭她,让别人也不接受她。

      最后,也是你最后一句话!一个周杰伦和李宇春就能灭了中国?可比核蛋还猛啊…不会是美国培养的杀手吧?很可笑。我到觉得中国就算亡也是亡再你这种人手里!但中国不会亡,好人,有素质有文化的人还是多数的!你不是孤单得出来找个同伴吧…

对不起,我帮不了你。

驳“驳‘周杰伦、李宇春——有中国特色的名人’”

                                         2006

      针对网友嘲笑笔者的帖子投错了山门一事,特此说明如下:

      笔者年近中年才接触网络,虽然也时常上网,但只是看看新闻,拜读一下别人的帖子,偶尔也对热点话题评论上一两句的“新手”而已,对于网上更多的“花活”则是菜鸟一个。初次上贴的我也曾尝试着在其它网站上上传,但不知什么原因,总是传不上去,故漫无目的地试了几家,谁想竟误打误撞传到了“军网”上,以至于贻笑大方了。而“军网”之所以发了笔者的帖子,可能是继承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也可能是基于“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的考量,本来就不该将军计与民生完全割裂开来的缘故吧!

     然而,笔者的莽撞却惹恼了阁下。既然阁下对笔者的无知大为光火,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先将大作传到阁下认为“合适”的网站上去,再回到这里以“这是军网!”棒喝一下愚钝的笔者,然后给出链接,将对阁下的大作感兴趣的网友引到非军事网站上去,而不能重蹈笔者的覆辙,同样在军网上滔滔不绝——就像笔者有意或无意地打碎了一个杯子,训诫笔者的阁下一面教导着笔者不要这样或那样,一面又一般无二地模仿着笔者的动作,结果同样打碎了杯子一样,五十步笑百步的阁下可能会更令网友们发笑,当然捧腹的还有一百步的我。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吧。

      首先提醒阁下的是,事物的存在并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至少在一定时期是这样。否则,生物就不会进化,阁下至少还要拖上一条尾巴;人类社会也不会发展,阁下可能还在茹毛饮血或在更低等级徘徊;而阁下更不应该起驳笔者文章的邪念,因为笔者的文章同样是存在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奉劝阁下不要动辄拿高帽子压人,以免反倒扣着自己。

       阁下已经是个大学生了,按年龄推测,应该对99年的“青春美少女”事件并不陌生吧?当年的“美少女”们可是在中国的演艺界红得发紫的“名角”!可自从主顾之间发生龃龉而分道扬镳以后,她们还算老几呢?这其中固然有她们是组合,只有群体作战才有震撼力的成分,可几个中学生纠集起来,练了三招两式就红透了半边天,世界上有这等便宜的事吗?再者,没有惊爆什么丑闻,只是因为跳槽就由“白天鹅”一下子变成了“丑小鸭”,这也未免太突然了吧?还是她们的老板说得好,“组合”的运作,是需要花大本钱的!如此答案便清晰起来:她们的超强人气肯定有花钱炒作的成分,而非真的实至名归!当下的中国,为了一夜成名,花钱雇人捧场,人为地制造出火爆的场面来,再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聚敛人气的歌手大有人在,而一些所谓的排行榜也大都和经济利益挂钩,总之,为了名、利无所不用其极,所以,人气旺的歌手未必就是实力派,有的歌手大红大紫也未必就真的合理。单就周杰伦而言,虽然也出了像“千里之外”这样的一两首还算受听的歌,但如果没有费玉清的加盟,“千里之外”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而且,即便这两首勉强能拉开裆的歌也是在周杰伦走红多年以后才推出的,这种反季节现象本身不就昭示着不合理吗?

        至于周杰伦和李宇春的名人一说,笔者冠以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名人”的称号;而阁下却将“有中国特色的名人”与“名人”混为一谈,不知是阁下有意断章取义,还是压根就是一个混蛋!总之有点乱。试问,如果有人称阁下是一名名不副实的大学生的话,阁下是不是也欣然接受呢?他也承认阁下是个大学生了啊?!而阁下接下来的表现就更荒腔走板了:笔者的“周杰伦的歌迷大都是稚气未脱的中学生,稍大一点的也大都是从中学时期开始沦为周杰伦的追星一族的”的观点,到了阁下这个所谓的大学生的嘴里竟成了“周杰伦的歌迷都是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了,如此爆料,难道不怕笑掉稚气未脱的中学生的大牙吗?

       周杰伦“登陆”以来,首先打开并一直占领的主要是学生市场,并以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居多,社会上其它层面上的人很少有为其倾倒而着迷的。虽然这些学生都会长大,就像阁下一样,上了大学,最终还会老死,但也不能否认周杰伦的歌迷大都是稚气未脱的中学生,稍大一点直至最终老死的也大都是从中学时期开始沦为周杰伦的追星一族的客观事实。阁下是个大学生,却误以为被无知的笔者贬为中学生而低俗了阁下,可不敢恭维的是,阁下的理解能力竟连中学生都不如,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阁下归类于中学生,还真是抬举阁下了。

       有的人唱歌很难听,人们形容他的歌声就像狼嚎,可狼嚎却未必像这个人唱歌;同样,笔者形容周杰伦唱歌像晨读,可晨读却未必就像周杰伦唱歌,阁下非要把次序倒过来说事,看来思维确实有点混乱。而阁下炮制出“邓丽君唱歌像野猫叫春”的悖论来彰显笔者将周杰伦唱歌比作晨读的可笑就更可笑了 ——众所周知,武大郎是“三寸钉”,其弟武松则是彪形大汉,按照阁下的逻辑,为了对称武大郎为“三寸钉”的人予以有力回击,只要造如下短句就可以了:“称武大郎为‘三寸钉’无异于说武松是‘三等残废’一样可笑。”说得过去吗?阁下的“将周杰伦唱歌比作晨读无异于说邓丽君唱歌像母猫叫春一样好笑!”的论点的上半部分有真假命题之分,根本不足以作为笔者可笑的佐证,而阁下非要钻这样的死胡同,小心别把脆弱的鼻子碰歪了。

      阁下很会调侃,似乎也很睿智,居然想出了代为“现演”的妙法来凸显“相差无几”的荒谬。然而,请电话那端的阁下唱一下张明敏、周华健、刀郎、周晓欧等和周杰伦齐名及远不如周杰伦出名的歌手的歌,就知道唱周杰伦的歌是不是所有人都相差无几了。

      漫画家给人开脸,突出的是有别于他人的显著特征:李金斗是带钩的大鼻子;梁天是勉强强于一线的小眼睛;李咏是漫漫长脸;葛优、陈佩斯自然都免不了秃瓢……同理,若对歌手的演唱风格予以归类的话,适用的原则也大抵如此。如果阁下不厌其烦,可以到网上领略一下所有华人男歌手的歌,穷尽之后,相信即便阁下长了“猪拱嘴”,嘴巴上坚硬无比,内心里也难免会被笔者的“周杰伦的歌类似于晨读”的定位所撼动。

     博识的阁下建议笔者搜索一下RAP,也好长长见识,以免出乖露丑。可周杰伦是主打RAP的吗?不主打RAP,却大部分歌都嘟嘟囔囔,不叫“嘟囔派”又叫什么呢?

       说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前些年,一些高校为了争夺生源,录取通知书满天飞,有个学龄前儿童居然也收到了某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可见,如今读大学已不是什么难事,因而,大学生水平良莠不齐也在所难免。所以,阁下在驳斥“三、”中,声称对笔者的观点“怎么也不理解了”着实不能算是讽刺、幽默,更不能看成是自谦,事实而已。——虽然对牛弹琴只是白费力气,但这里仍不妨把笔者的观点再阐述一遍,没准阁下还能灵光一现而茅塞顿开呢。

       听歌可以松弛神经,可以愉悦心情,还可以陶冶情操,总之好处多多。但对于具体的某个人来讲,并不是所有的歌都能产生如此的效果。喜欢什么样的歌,常因阅历、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但由于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共性的,所以有的歌手一炮走红,也有的歌一夜之间唱遍大江南北;然而,芸芸众生之间更多的还是个性,所以,更多的歌和歌手只是被部分人所喜闻乐见。周杰伦登陆伊始,并未像许多港台歌星一样一炮走红,只是受到了部分中学生的热捧,显然,周杰伦及周杰伦的歌应该属于后者。然而,几年下来,在风格依旧的情况下,周杰伦的歌迷却充斥了整个中学校园,而且,不但顺沿到了高校、社会,甚至还逆向蔓延到了小学——不像实力派,更非偶像派,演唱的也不是校园歌曲,却几乎占领了整个中学市场,仰仗的又是什么呢?无非是嘟嘟囔囔的容易传唱罢了!然而,中学生几乎清一色地追捧“嘟囔派”,难道他们都能对“嘟嘟囔囔”的周杰伦的歌产生共鸣吗?说到这里,就难免要扯上教育问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施教者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甚至还千方百计地封堵学子们的个性发展空间,以至于一些学生过早地圆滑了棱角,甚至有些同学还产生了极度的不自信倾向——很大一部分起初并没有被周杰伦“雷”倒的学生就是在不自信的情况下,随庸风雅,人云亦云地走上周杰伦的追星路的;再者,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和人才标准不但造就了“嘟嘟囔囔”的教育模式,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校园歌曲的繁荣,学子们只能“合唱”周杰伦的歌也是一种无奈,所以,笔者才有了“中国的教育方向和人才标准确实出了问题,有周杰伦成为明星为证”的感慨,不知这回阁下听明白了没有?

       阁下忠告笔者不要攻击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可阁下不是正在攻击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吗?至于自信不自信的问题,我倒觉得不自信的却是阁下:张口“哪个国家镀金回国的”,动辄扯上洋人,难道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就不能说中国的教育方向和人才标准出了问题了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难道阁下竟连匹夫都不如?

       阁下嘲讽笔者没有听过周杰伦的歌而出来乱发感慨,对此笔者不想多说什么,阁下前面的“哦…原来你把晨读的嘟囔和JAY的RAP放在一起了”就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听过周杰伦的歌又怎么能“把晨读的嘟囔和JAY的RAP放在一起呢”?

       阁下自称虽不是挺喜欢李宇春,但不会骂她。可一提到李宇春却大发神经,什么人妖啊、变态啊、人性取向不正常啊,一大串脏话竟脱口而出。不知这些污言秽语是发自阁下的内心还是从别处舶来的,但至少在这里完全出自阁下这张臭嘴。笔者只是尝试着剖析一下笔者眼中的周杰伦、李宇春不正常的成名现象,虽有观点偏颇的可能,却没有人身攻击的倾向,更不会说出像阁下这样低俗的语言,所以,作呕之余,还得借阁下的忠告忠告一下阁下:你讨厌,你可以不接受,请不要扭曲我,让别人也不接受我。

       笔者的“如果李宇春的名人模式被国人所接受、推崇的话,那中国离亡国灭种也就不远了。”到了阁下这里,竟被演绎成“一个周杰伦和李宇春就能灭了中国”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你,就像“孩子是自己的,更是国家的”,但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把孩子当自己的养,很少有人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而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上教育孩子一样,要想真正读懂笔者的意思,得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才成。

       毛泽东时代,中美之间实力相差悬殊,但美国却丝毫不敢小觑中国;可如今,虽然差距越来越小,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胆敢公然炸毁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为什么呢?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像阁下这样的中国人已经麻木得不能感知潜流暗涌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骨子里的中国人已不再可畏!然而,既便如此,中国也不会亡,因为中国还有像我这样的人;但中国的“种”却越来越少,因为中国有了更多的像阁下这样的人。

       末了阁下倒是挺客气,但不要为帮不了我而致歉,因为要想帮我阁下还不配。如果阁下真的有闲暇难以打发的话,最好还是修修你的国文吧:阁下文中第“二”段的结尾处,突然冒出“呵呵,这些愤慨,大家多见谅。”一句,有点不知所云;第“四”段好像是对前面的总结,如此则“四、”字大可不必写,更不能四、五的一直延续下去;另外,“先说说周杰伦吧,相当于李宇春还是熟悉点的。”中的“相当于”;“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艺术品位就不会在乎其它人喜欢什么”中的“其它”;“肯定有不喜欢周杰伦的歌的,但却很少像你这样出来贬低、重伤他的”中的“重伤”;“我也尊重他们的爱好的,不会去挤兑他们喜欢的事物的”中的“挤兑”;“一个周杰伦和李宇春就能灭了中国?可比核蛋还猛啊…”中的“核蛋”;“我到觉得中国就算亡也是亡再你这种人手里!”中的“到”和“再”等词的运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阁下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的话,语文至少得从中学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