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的运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幅提升了股市交易的效率。然而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其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世界各地股市频发技术故障,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是动摇了金融市场的根本—信心。
Facebook上市,纳斯达克丢脸
2012年5月,美国著名的社交网络公司Facebook终于在众望所归中上市。在摩根士丹利的策划下,Facebook的IPO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交网。然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技术故障,却让Facebook出师不利,最有悬念的IPO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最令人失望的IPO。
2012年5月18日,周五,早6:00。笔者早早在斯考特交易账户上设置了购买1000股Facebook股票的指令,上限价格49美元。这时离开市还有两个半小时。
9:30。笔者迫不及待打开斯考特网站的账户,然而,通常在开市后立即得以执行的购买指令,此刻却纹丝未动。难道是电脑出故障了,还是斯考特的网站出问题了?不曾料想,事故的根源偏偏出在了本该最让人信任的平台—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11:30。在经历了一阵忐忑不安之后,笔者决定放弃提心吊胆的“游戏”,随即下达了取消订单的指令。邪门的是,居然取消的指令也未被立即执行,取而代之的是屏幕上“待执行”的提示。这股票到底是买着没有?取消的指令有效吗?笔者此时已经完全被弄糊涂了。鉴于有重要会议要参加,关上账户,起身离开。
16:00。再次打开账户,购买指令显示为“已失效”。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发财无望,但好歹不会白白赔上数万美元。
事实上,上百万的股民在同一天经历了类似的郁闷和烦恼。纳斯达克本来觉得Facebook IPO能让自己“长”脸,结果却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没有脸面的一天。甚至连替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下达大笔订单的券商,也是在开盘两个小时后才得以确认订单是有效还是取消。不少大玩家果断撤出,原因和小股民完全一样:无法忍受这种不确切性。要知道,在经济领域,尤其是金融市场,最具杀伤力的通常不是坏消息,而是没有消息或不确切性和失去控制的感觉。
最终,Facebook以38美元/股的价格上市。股价一度冲高至45美元,市值高达1040亿美元,但当晚收盘时,即已回落到38.23美元/股,仅比开盘价高出23美分。眼下,Facebook、其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以及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纷纷被起诉,每一个由于技术故障而无法按照自我意愿买卖股票的股民,都有足够的理由认定,自己赔了本来可以赚到的钱。笔者在硅谷的一位资深投资人朋友表示,高科技,尤其是Facebook和谷歌这类公司,玩的是概念,买卖的是信心。出师不利显然大大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不到一个月,Facebook股价缩水近1/4,三个月的时间市值缩水近一半。
“骑士”落马 只缘马快
无独有偶。2012年8月1日,美国最大的券商之一骑士资本(Knight Capital Group)在启用新电脑系统后,发生技术故障—开盘的最初45分钟内,公司电脑“错误”地快速买卖了超过100只股票,短时间内推高了股票价格。其中一家名为威兹德软件公司(Wizzard Software Corporation)的股价居然从3.50美元/股变成14.76 美元/股。
这一技术故障引发了华尔街一片恐慌,而骑士资本则因不得不以实际价格卖出在价格虚高时买入的股票,瞬间损失4.4亿美元,远高于其本年度二季度2.89亿美元的总收入。与此同时,其股价也应声暴跌33%。到第二天收盘时,公司市值缩水75%。颇具讽刺意义的是,骑士资本的首席执行官托马斯·乔伊斯(Thomas Joyce)正是Facebook上市遭遇技术故障时,批评纳斯达克最义愤填膺的金融高管之一。
骑士资本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市场份额均占17%左右,一旦闭门大吉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引发又一轮金融危机。所幸的是,骑士资本在业内口碑一直不错,在同行的携手相助之下,四天后凑足了4亿美元救命钱。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施救者也因此有权在未来以低得离谱的价格购买骑士的股票。这样的施救虽然多少让人有乘人之危的感觉,但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华尔街也属惯例,骑士资本只能自认倒霉了。
骑士资本危机尘埃未定之时,世界其他角落的股市也警报频传。8月6日,西班牙股市因技术故障受挫长达四小时之久。不过其结局更具喜剧色彩,交易恢复后,当天股市大涨4.4%收盘,赚到钱的股民皆大欢喜,一场潜在的危机就这样被人性的弱点轻易掩饰过去。8月7日,东京的股市技术故障导致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停盘。不可思议的是,这是7个月内东京股市的第二次重大技术故障。
显然,由电脑故障而引发的股市“事故”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危机的信号: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技术,而高科技并非永久靠谱,小概率事件引发的高风险一触即发。
股市的纸笔时代
证券交易市场技术故障频发,越来越多的人不禁要问,速度真是越快越好吗?股市离不开高科技的创新吗?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电脑和网络都尚未诞生时的股市历史。
美国经济学家兼职业投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成为没有电脑的股市时代的写照:“在华尔街成功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你要正确地思考;其次,你要独立思考。” 而在今天的股市,绝大多数的人却在做恰恰相反的事—既不会正确地思考,更是几乎不可能去独立地思考。因为电脑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取代了人脑。倒是为数不多的格雷厄姆的信徒们,似乎还在按部就班地遵循祖师爷的教诲,在用最原始的方法赚钱。
虽然如今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金融界或资本市场的代名词,但是作为一条街道,它真实存在着。只不过,与今天的声名显赫相比,400年前它只不过是纽约市内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路,因为路边两侧的土墙而得名Wall Street。彼时,这里是荷兰人的贸易点,据说两侧的墙是用来圈栏牛羊的,当然所有的交易都用人脑,有时候还要用上手脚,唯独没有的是电脑。发生在这里最有趣的一笔交易,是美国的土著印第安人把纽约今天最贵的地皮曼哈顿以24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荷兰人。不过当时的交易多是以货易货,或是用货币进行买卖交易,还没有证券交易。
美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790年建于费城,第一笔交易发生在乔治·华盛顿宣布就职总统后,为支付战争费用而发行了8000万美元国债。所以实际上,华尔街的证券交易历史始于费城而非纽约。一直到1792年,华尔街的第一个牛市形成气候,本来不起眼的在咖啡馆交易的证券开始变成抢手货,嗅觉敏锐的商人开始像囤积牛羊一样,囤积证券现货以供交易,并逐渐演变成每天中午在华尔街22号的证券拍卖。当时电脑还没有发明,交易的工具充其量也就是铅笔和纸张。人们把这里称作是股票交易办公室,至此今天华尔街代表金融市场的概念雏形初现。
警惕双刃剑剑走偏锋
这种单凭铅笔和纸张为工具、靠大脑做出正确和独立决定的模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把高科技和电子运算介绍到股市来的,是传奇人物约翰·J·费能(John J. Phelan Jr.)。此人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从1957年到1980年一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股票操盘手,上世纪80年代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总裁,1984年被提升为首席执行官。约翰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全球股市崩盘后表现出的临危不惧的军人本色。1987年10月19日,崩盘从香港地区开始,随后波及欧洲,并迅速殃及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508点至1738.74点,缩水22.61% ,迄今为止依然是股市历史上跌幅最大的一天。当时许多人建议第二天不要开盘,但是约翰力排众议:“有人说我们应该关闭股市。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正常开市,这是我们的职责。” 好比发生挤兑风波时正常营业的银行一样,股市的正常运营本身就是最大的信心信号。
约翰在掌舵纽约证券交易所期间,以敏锐的观察力预料到高科技会给股市交易市场带来一场革命。在他的大力鼓吹和身体力行下,高科技化解了笔和纸张不足以支撑的股票交易高峰,纽约证券交易所也成为了以高科技提高效率的典范。2012年8月3日,约翰溘然离世,享年81岁。他的一位朋友回忆道:“约翰的愿景是利用高科技来加强人在证券交易所的作用,可是他非常失望地发现,高科技在股市的运用不但没有加强反倒减少了人们之间的互动。”
其实,更可悲的是,被高科技控制的股市离格雷厄姆的“正确思考”和“独立思考”的华尔街渐行渐远,而取代了人脑的电脑正在埋下越来越多的不定时炸弹。一系列重大股市技术故障的发生已经拉响了警报。虽然,这掀起了关于高科技在股市作用的争论高潮,而人们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也早已烂熟于胸,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尚在襁褓中。在笔者看来,前面的两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速度绝不是越快越好,股市虽不可能回到笔和纸张的时代,但物极必反,股市过度依赖高科技创新的弊端日益凸现。高科技这把双刃剑剑走偏锋是必然的,不确定的只是时间和后果。而起步较晚的中国股市,更应当将美国、西班牙、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为前车之鉴,防患于未然。
股市的高科技双刃剑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