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与藏富于民


  伴随着中共十八大尘埃落定,围绕着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政策取向,举国内外思虑万千,甚至不惜从数十年前的雪泥鸿爪、只言片语中拼凑其心路历程——不过,在视低调为美德的中国政界,这些评议往往流于猜想,主角的真实意图仍如羚羊挂角,踪迹难觅。

  反观十八大报告的文本,仍有不少明确信息,比如,收入分配势必成为未来十年经济领域改革一大重点。在明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外,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翻番”在中国官方文本中出现频率不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共十二大就通过了二十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这也构成后续邓小平为人熟知的“三步 走”构想;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特别强调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人均收入的同时“翻番”,这也被成为中国版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这一目标其实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中国希望国富与民富并举,这听起来与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理念也相去不远——当刚刚萌发的经济学还被视为政治经 济学之时,他就为其设定“富国裕民”的两个目的:“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 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回到现实,这一双重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首先,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如果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翻番目标,那么GDP年均超过7%略多即可实现:比“十一五”期间超过10%的平均经济增速,这一数字显得保守,但是考虑中国未来增长潜力的下移,这一目标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

  其次,从居民收入考察,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在过去10年间慢于GDP增速,如何实现居民收入倍增,仍旧压力重重。 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从2001年到2010年,名义GDP上升了2.62倍,而居民收入只上升了2.34倍,少增加收入接近2万亿元。

  更进一步,伴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格局日渐恶化。近期一份中国发展基金会的报告显示,中国收入分配已经步入转折期,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0.3,2001年为0.45左右,2007年上升到0.48。

  除了基尼系数,高收入人群的财富占有量也是一个衡量社会公正的指标。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甘犁教授以及其团队的调查数据,中国最高收入10%的家庭在总 收入中的比例为57%,最高收入5%的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44%——这一水平明显偏高,不仅高于美国49%、巴西45%的水平,即使国内一直诟病的拉丁美 洲国家,平均也仅为40%左右。

  回望中国改革的起点之一,正是打破平均主义开始,当年邓小平多次强调“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曾经瓦解诸多意识形态束缚,使得中国改革开放得以轻装上阵;但是时至今日,却不得不令人反思“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富不 均成为不得不直面的社会问题:虽然国家整体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贫富不均的恶化,使得社会相对剥夺感上升,而灰色收入以及腐败等现象则为收入分配乃至社会稳 定带来新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