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物的“有”与作为道的“无”
——综览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的“有无”观念
关于“有与无”的思考与探索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关于“有与无”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虽然哲学的视野与思想文化观念的视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前者把研究对象当做哲学的概念并用系统的哲学分析框架了研究,后者则把研究对象当做一种思想文化观念来加以研究,尤其注重这种观念对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的影响。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有与无”常常被当作一个纯哲学的问题来加以探讨,但是在这里所综览的“有与无”是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观念。
一、“有”,还是“无”?
“有与无”的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对世界的本原状态及其与日常社会生活的相关性所进行的一种终极追问、思考与辩论。关于“有与无”的思想文化观念必然导引出了“贵无”与“崇有”、个人与集体、自然与名教、平等与贵贱、有为与无为等相关的人生观与社会政治观。“有与无”的观念贯穿了从最形而上的本体问题到最形而下的日常生活问题,从而极大提升了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的层次,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的内容。可以想象,缺少了“有无之辨”,中国的文化传统将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残缺不全的面貌。如果说善与恶的观念涉及的是人类生活的道德状态,那么“有与无”的问题则更多涉及的是世界存在的本原状态,是对世界万物的源头的思考。即:宇宙万物的源头是“有”,还是“无”?如果是“有”,那么这个“有”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是“无”,那么“无”又是如何生出万物的“有”?“有与无”的观念大致涉及到以下四个主要层面:
1、“有与无”的观念与创世论有关。关于“有与无”的观念部分地回答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宇宙与世界的由来,它是来自“有”,还是来自“无”?“有与无”在创世中是什么关系?宇宙与世界是如何在“有与无”的互动中产生并形成的?“有与无”的观念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关于创世论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而任何一种整全的世界观和社会政治哲学都必须对世界的由来做出自己的回答。没有创世论的思想文化传统是残缺不全的。
2、在中国,“有与无”的观念与天道有关。天道的观念占据着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最高点,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是都以天道观念为源头,都是在对天道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这两个字就是:“天道”。在中国的思想文化观念中,天道是创造与规范宇宙万物的最高存在,是造物主,所谓“道生万物”。作为造物主的天道,其特征是什么?是“有”,还是“无”?这是“有无之辩”必须回答的,也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中国的“有无之辩”有一个独特的贡献,这就是它不仅追问世界存在的终极形态,而且把“有与无”放在与宇宙与世界万物的运行方式的相关性的背景下来考察。易言之,“有与无”,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与无”,而是天道之下的“有与无”。甚至可以说,离开了天道,“有与无”的问题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3、“有与无”作为对宇宙万物存在的终极形态的思想,是超验层面上的,无法通过经验层面的事实来得到全部的验证。天道更是一种超越经验世界之上的存在。因此,玄就是成了天道、有、无三者的共同特征。因此,关于“有与无”的讨论,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中,自动成为了玄学的一部分。
4、“有与无”的问题并不是仅仅是纯粹的、抽象的、空洞的、玄之又玄的,而且是有其文化观念与社会政治后果的。任何思想文化观念都会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的理解以及相应发生的社会行为。“有与无”的观念也毫不例外。从“有”或“无”的角度对宇宙的本原特征做出相应的不同理解与判断,会导致对政治秩序的性质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不同理解,对理想的政治秩序形成不同的图景,并进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后果。数千年来,“有无之辨”及其相关的观念一直对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方式、政治型态与社会形态产生着持续的、或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具体地说,对“是有,还是无”的不同回答也就决定了对“贵无”还是“崇有”、个人还是集体、自然还是名教、无为还是有为的截然不同的回答。
二、“有与无”的起源
有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对“有”与“无”这两个汉字起源的考察来理解“有与无”的意涵。“有”字的起源相对确定,其本意为拥有、持有、存在。现在的简体字“无”有多个源头(元、天、无、亡、無、舞等等),各家各派众说纷纭。(关于“有与无”的文字起源的综述,参见:康中乾,《有无之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称“无”字为“奇字。无通于元者。”据研究,“无”字既通“元”,“元”字左撇上通便成“无”;又通“天”,“天”字右捺弯曲成“无”。“元”和“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甚至是价值信仰。可见,与今天常用作虚词的“无”不同,“无”在古代直通“元”与“天”这样的根本实在,是实实在在的实词。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无”常常作为否定,作为不存在;“有”作为肯定,作为存在。作为日常用语的“有”与“无”已经不同于作为历史遗存下来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有与无”。
在中国文化中,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在《道德经》中最先完整提出“有与无”的观念并加以专门阐发,该书也是后来中国文化中一切关于“有与无”的观念及范畴的源头。《道德经》不仅提出了“有与无”的问题,而且是从最高的层次上提出来的,这就是宇宙的本原与万物的源头是“有”还是“无”。《道德经》把“无”看做是比“有”更根本的存在。老子明确地断言,“无”是宇宙本体与万物的源头和存在的根据,天地始于“无”,而不是“有”,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无”是“有”的生成者,“无”是“有”的存在依据。“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天下每个具体的事物,都有其有形的母体,而一切有形的又是由无形的天道所创造的。这里,“有”指向具体的事“物”,而“无”指向无形的天“道”。
所以,“无”是“有”的根本。“无”先于“有”,“有”生于无,“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本。如果“无中生有”不好理解的话,“从无到有”就很好理解了。天道为“无”,“无”中生“有”,由“有”生“物”,宇宙演化的链条由此形成。世界上每一件具体的事、每一个具体的物、每一个具体的存在都不是永远的,而都是从“无”变成了“有”。因此,无必先于有。这个“无”不是别的,正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影无踪的天道。它既独立存在,又贯穿于每个有形之物之中。
职是之故,“有”与“无”可以说是天道的一体两面。天道既是独立的,又是“有”与“无”的混合体。但是在老子那里,这两面并不是平等的。就像道高于德一样,老子置“无”高于“有”的位置之上,以“无”为道,以“无”为本。从《道德经》文本来看,就像“道”高于“德”一样,老子确实更加重视“无”的意义和价值。(根据一项不太精确的统计,在五千言的《道德经》中,“无”出现了一百多次,“有”出现了八十多;“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了四十多次。)天道既独立存在,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是道在具体物体里的存在方式,而“有”是体现道的物质载体。作为道的根本属性,“有”与“无”是沟通道和物的桥梁。
与老子相比,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及后来的儒家人士,更强调“有”,更注重形而下的有形存在。他们往往只看到有形的存在,看不到无形本质的东西,他们只看到实有的东西在起作用,而看不到无形的东西同样在起作用。这种倾向在后来的儒家名教的捍卫者裴頠那里体现的特别明显。单纯从经验世界看,孔子与儒家思想是有道理的。在我们眼前的经验世界里,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一切万物都是有形存在的,即所谓“万有”。但是,人类的世界是由经验与超验、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部分组成的。如果把两个部分结合起来看,与以“有”为本的观念相比,老子的以“无”为本的观念显然要高出一筹。由于大多数人只关注日常社会与形而下的经验世界,“有”在一般的观念中受到的重视自然也高于“无”。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观念演进中,我们不是能够常常听到关于“有与无”的争论。这并不表明“有无之辨”消失了,而是说,要么是“贵无”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如春秋、汉初、魏晋的一段时期),要么“崇有”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如历史上包括今天在内的大部分时间里。在春秋之际,孔子与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等原始儒家没有正面进入关于“有无之辩”的论证。与老子相比,孔子与儒家更关注有形的经验世界的日用伦理,对形而上的“有与无”等超验世界的议题存而不论。其结果是,孔子与后世儒家更注重有形的世界,因而也更重视“有”,对“无”则将信将疑,甚至完全否定。总而言之,“无”,基本上是老子即道家的观念;“有”,基本上是孔子与儒家的观念。“有”与“无”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老孔之争、儒道之争。
三、意涵:何为“有”,何为“无”?
在汉语中,“有”是有形的、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存在(及其归属),具有积极性的、肯定性的意涵。与“有”相比,“无”的意涵更加丰富。它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具有消极性的、否定性的意涵。在“有无”观念中,“有”容易把握,而“无”却更加含糊微妙。
有人把“有与无”观念中的“有”理解为存在,把“无”理解为不存在,甚至把“无”等同于虚无。这种理解值得商榷。在作为“有与无”观念的源头的《道德经》中,“有”与“无”都不是存在本身,“无”更不是指不存在。如果“无”的含义表示某样事物“不存在”的话,那么,就不会有天道的存在,也不会出现作为万物之母的“有”。“有与无”分别指的是事物存在的不同方式与特征。具体地说,“有”是指有形的存在,是“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的简称,如牝马是有形的,它能生出小马。“无”是指无形的存在,是“无形地存在着的天道”的简称。天道是无形的存在,它创生了宇宙万物,而且永远支配万物。我们看不见,摸不到,这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但是却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天道,它不仅存在,而且永远存在。任何有形物体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有始有终的,只有无形的天道,作为绝对的,永恒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这意味着,“有”,是有形的、相对的、暂时的;而“无”,是无形的、是绝对的、永恒的。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名称,这就是“有”。有些存在没有名称,它无形、无状、无象,甚至连名字也没有,这就是“无”。老子也不知道如何称谓这样的存在,就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因此,在“有与无”的观念中,“无”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具体名称的存在。天道首先是以“无”的方式存在的。天道的存在是无状的、隐形的、缺损的、空荡的存在。因而,天道也是以阴性的、潜默的方式存在。潜默并不表示没有,而是指处于阴性的、非显性的状态,就像一个人健康状况一样,阴性的状态是默认的状态。一旦出现阳性反应的时候,健康就可能成问题了。“有”像阳一样凸显,但是“无”却像阴一样重要。对病人而言,阳性的诊断结果会令人困扰,而阴性的诊断结果却会让人放心。道理就在于此。 “有”是作为具象的“物”的存在,“无”是作为无形的“道”存在。“无”是潜隐低伏的。“无”既存在于“有”之内,又存在于“有”之外。
“无与有”不仅是万物的特性,而且首先是天道的特征。但是天道的特征又不同于世上万物的特征。“无”是天道的最重要的特征。除此之外,天道的特征还有:静、虚、空、柔、阴、雌等等。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通常看重具体事物的“有”,其有形特征和其他的相关特征,如躁、阳、刚、强、实、雄等等。老子不仅看到了万物的“有”的特征,而且看到了天道的“无”的特征。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有无之辩”实际上是老子与孔子之辩,是“有与无”的观念在不同时代及各自不同代表人物身上的展开。
作为物的“有”与作为道的“无”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