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企业家都茫然无助?


为何企业家都茫然无助?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为什么今天的企业家是如此的迷茫和困惹?

洋咨询说:我们代表国际化,向我靠扰吧!

本土咨询顾问说:你们存在问题,因为你们做的与我们学过的不一样!

企业家被各种是是非非的管理理论缠绕,面对管理书籍的汪洋,他们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

中国企业家到底缺乏什么?

我们缺乏真实的东西,我们没有出版过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成功的案例!

符合规律。符合国情,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与理论,是中国企业今天最需要也最缺乏的东西。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兴办的“强国”和“求富”企业,以及稍后秉持“实业救国”理念的民族资本发展,是商人和商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开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创富则成了多数国人最为认可的人生追求。企业大量需求的管理、营销、人力、法律等商务人才不断升温,而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却多呈门前冷落鞍马稀之态。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累积,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有了很大恢复,人们自然会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根。当前的国学与商道热,可能有四个原因:受东方管理学派影响,有些人要自立门户;管理学很重要,向西方学习有必要,但不能完全走西化道路,应该不断创新;社会的需求以及利益驱动。

昨天还在向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以及约翰·科特(JOHNKOTTER)这样的西方管理大师求取真经,今天,《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已经摆在了很多企业家的案头。形形色色的总裁国学班更是身价不菲,学费动辄以万计。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的国学,似乎突然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著名国学企管专家谭小芳女士(官网www.tanxiaofang.com)表示,国学受到管理者追捧,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发掘传统、古为今用,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的需要。二是西方管理理论的“水土不服”,使得中国的管理者转而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管理思想。基于广泛的社会需求以及巨额利益的驱动,大量机构提供国学方面的培训或教育,声称要培养不仅拥有财富,而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的“新儒商”,这也大大促进了国学的热潮。

经济全球化在给企业提供机会的同时,也给企业管理者提出一些难题。国学重“道”,侧重提升道德和管理智慧;西方管理重“术”,侧重于管理技能与经验。光有“道”会陷于空谈,光有“术”会陷于琐碎,“道”“术”的结合成为一些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充电的最佳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管理者即使在学了MBA或EMBA之后,依然会再参加“国学班”,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也希望在企业建立一种和谐文化。

国学热的出现是一件好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自身精神追求的一种向往。人们希望通过在传统国学中追求一种精神的安慰,具体就是期望对于世界观、人伦关系、性格志向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能够提供一种文化的力量。”中华道统文化的流传历经千年洗礼,其间包含了诸多博大精深的管理哲学。在笔者看来,国学绝不是纯理论形态的单一伦理道德,而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每个人的世界观,做人做事、对待家人的准则,以及生活哲学等。

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整个二十世纪,是国学的空前(但愿不是“绝后”)灾难时期,因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入侵,加上国内知识界人士的全盘西化努力(配合着“打倒孔家店之类”的口号),还有反右、文革的再摧残,使国学已趋于衰亡。在西方文化的极端疯狂发展已使人类吃尽老天报应之苦头的今天,全人类精神痛苦剧烈、人为灾难深重,在这种前提下,重振东方文化、使之产生挽救人类、避免整体灭亡的重要作用,这已成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

国学乃智慧之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承载先贤之智,传承国学实为神圣之使命。得大师亲传,问道天下,可感悟国学之博大精深,可感知至广大而尽精微的万物妙道,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可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可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更可练达成就事业之博大胸怀。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女士十余载求学问道,发源于北大百年学府之深厚底蕴,蓬勃于千年文明之智识,以“融通百家心性,传承国学”为宗旨,汇聚四海之友,结缘五方之士,遍天下桃李万人,成当代国学之塾之最也。

国学的精髓就在于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无极,它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大系统,它强调的是变化和变化的规律;而管理实际上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国学在企业中的运用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心智教化,即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

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第二是指导具体操作环节。管理的环节包括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研发、财务、物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国学的思维来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用“五行人格”、“八卦人格”为标准来识人、用人。第三是帮助预测和决策。

大量的实践证明,企业的决策是不能单纯以数据分析为依据的,“哪怕是国外著名的咨询公司所做出的分析数据,也不可能完全照用”。决策当然需要一些数据基础,但是最重要的是决策那一瞬间的判断,这一瞬间的判断包括企业家的直觉和灵感。直觉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靠不断的修行、掌握国学功夫。国学修行能够触发智慧的“引爆点”,激发人的潜能,有助于在关键时刻形成正确的决断。

国学虽然依托中国千年历史而生,但最早被用于企业管理,却是在国土之外。有人曾对日本的发展进行过研究,并认为其管理现代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在对东方文化的应用。这种东方文化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被誉为“经营之神”的著名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其管理哲学就来源于中国的《易经》,他把“生生之谓易”的哲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得松下电器在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排名迅速上升。同在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四小龙”也深受中国国学的影响和熏陶。

很多企业高管在接触到国学管理后非常感慨,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在听了国学关于“无极”、“归零”的思想后,深有感触地说:“实际上我是从‘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企业家)。再从‘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就是‘归零。”之后,牛根生捐出他所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成立“老牛基金会”,用于奖励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可以想象,在企业家这样的心胸之下,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将受到多大的激发,而企业的发展则必然有着无限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牛根生的“归零”是自愿的“失”,他由此得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责任,实现了不战而胜,无为而治。

总之,“国学+管理”确实是一件双赢的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管理随之也要上一个新的档次。企业家不光在技术层面上要有所成长,在精神层面上也需要提升,这种精神层面更多是一种判断力与意志力等人文素养。限于篇幅,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希望各位在管理实践中学好国学,用好国学,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