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模式


这两个模式是上次市里项目验收的时候看到的。一家做IT众包,什么叫IT众包呢,我从材料上还真看不出来对方是什么模式,三番询问才了解了大概。用类比来理解会更快,小型IT项目的淘宝C2C。但大家都知道C2C平台盈利是个问题,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答案把我们乐坏了,他们自己在当中做了一个大大的C,承接需求方的IT项目,辅之以咨询服务,将项目划分成若干个小项目,再在平台上外包给其他小C。真正赢利点在这里。

所以这家公司做的事情,实际上是IT咨询服务,其传递的价值在于需求方与小型开发团队的沟通以及需求的合理划分和技术资源的整合。

然而软件开发早已经不是高利润行业。基于沟通成本的角度,这家公司将要在与需求方的沟通,技术需求的定义和划分,以及后期若干模块联调整合上付出更多的成本,这个成本会比自己开发还低吗?这里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不出所料,看其利润率,只有10%上下,还真不如自己做开发。

还有一家的模式是电子商务代运营,即承接传统企业在网络上的销售业务代为运营,更具体地,代运营传统家电企业小家电业务在淘宝商城的销售。这家公司已经在这个垂直领域在淘宝商城里做到了全国第一。

这种模式我乍一看,认为这类项目做不大。因为随着信息不对称的不断消除,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成本越来越低。整个价值链条中,除了一些按主题整合类的零售终端(例如家电卖场,百货,专卖店等),恐怕其他生存空间都会受到挤压。

不过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些年我们接触过无数的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的失败案例。原因早有另文着述,一般都与思维观念以及企业现有的价值网络冲突有关系。但传统企业不可能活生生等着这块地盘被新生代创业者夺走,一种合理的思路就是与新生代合作。所以我想,3,5年内这类模式会大有前景。这家公司2009年成立,去年一年也做了1个多亿的收入。

话再说回来。随着电子商务人才回流到传统企业,必然带来电子商务知识、技能、乃至思维观念的外溢,加上有例如京东之类的成功案例在前,传统企业主动或被动地,都会最终找到自己在互联网上的定位,逐渐搭上这趟车。那么代运营的角色在更远的5~10年后,利润空间我就不敢说太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