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精神?


  如果有人给你一个象ipad这样的好东西,既好玩儿又时尚,尽管别人也有,和别人“雷同”,你会不喜欢吗?如果有人在和你交往中表现得十分周到、得体、诚实、守信,你会讨厌这个人吗?答案肯定都是:当然不会!

  所以,近几天关于城市精神进一步思考的结果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关于“高兴不起来”的原因——“其一,大部分城市的“精神”严重雷同,没有特色;其二,说的全是“高大全”式的内容,一点儿没有生活气息”——是有问题的。如果东西是好的,或者是真的,尤其,它是属于你的!哪怕是雷同,哪怕是高大全,又有谁会拒绝呢?

  可见,包括我在内的“小市民”们对城市精神没兴趣的原因,并不是这些东东本身的问题,而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不是我的,不是城市市民的,不是我们大家的。

  为什么不是我们大家的?因为在小市民一般俗气的日常中,我们不大能感受到诚信啊、务实啊、创新啊、包容啊这些东西。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锦旗哥的锦旗上写的那句话:“不为人民服务”。

  城市精神的“不为人民服务”,也自然就失去了人民对它的关注和兴趣。剩下的,就变成了忙于总结、提炼和宣传的“好事者”的“一小撮人的狂欢”。

  于是,在盛大的繁华落尽之后,喜欢教化的我们,慢慢变成了“口号一族”;城市精神,也在思维与行为的习惯性分裂之中,慢慢变成了城市“精神病”。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的开篇中说:“数十年岁月流逝,舔尽了往日的斑斑伤痕。有些岛屿在这个时期已经动摇了,漂散了,在它们的表面上,已经飞溅着极地的遗忘之洋的浪花。于是,在未来世纪的某个时候,这个群岛,它的空气,以及凝冻在冰透镜层里的它的居民的残骸,将变成好似那种难以置信的蝾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