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新部署


  目前,困扰内地经济的因素,除了通胀问题,部分评级机构认为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地方债务问题。究竟这问题为何出现?何时才能解决?对经济又有何影响?

  2012年将会是一个新起步点!国家宏观经济方向将出现调整,历史上每一次债务问题的最终是通过改革和市场化获得解决,这也是我们宏观研究团队的一个大胆的主张。

  一般政府债务负担来自于财务问题,政府债务的出现与财政赤字密切相关。正常的赤字财政是现代国家运营的常态,但是当经济遇到问题后,责任最终会转移到政府的身上,直接的反映就是财政赤字或者政府债务规模的大幅上升,当债务水平上升到一定规模,政府将着手解决债务问题,而解决的过程并不轻松。

  四次债务问题周期类似

  中国政府债务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投资膨胀推动经济过热,而经济过热后治理导致债务水平上升。回顾1978年以来四次财政债务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基本都经历了类似的周期:即经济过热、宏观调控、赤字上升、债务增加。

  从债务主体来看,经济发展过程中举债主体更为广泛,地方债务占比逐步上升。虽然整体上债务问题最终都体现为政府债务问题,但是每一个特定经济阶段,突出表现的问题却并不完全相同。分阶段看:

  1978年后的债务问题,主要是中央财政赤字

  1988年后的债务问题,主要是企业间“三角债”

  1998年后的债务问题,主要是国企经营问题造成的金融机构坏帐

  2008年后的债务问题,主要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

  从1978年以来内地几次财政与债务问题的解决过程来看,基本方案为如下:

  (1)压缩财政支出、扩大财政收入;

  (2)对经济过热和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债务问题进行清偿和重组;

  (3)尽量在债务到期前稳定或者刺激经济;

  (4)到期债务软性重组,包括增发新债、展期等;

  (5)几次债务的到期时点前后基本都存在一定的通胀状况,部分缓解债务偿付压力。

  由于国债的偿付压力仍在相对可控范围内,2008年以后的债务杠杆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身上。突出表现就是2009年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人民币同下)地方债,同时各地平台公司发行相关企业债券(如城投债)和向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三至五年。此次举债类似于1998年的长期建设国债,只不过当年是国债转贷地方,2009年是直接代发地方债。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高

  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主要是平台公司和政府机构借用的银行贷款。同期,地方政府债务中贷款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大略低于两成,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

  1988年后全国企业间三角债规模曾发展到接近银行信贷总额的三分之一,1998年后银行贷款不良率达到30%以上。与前两次相比,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较高,与前两次债务问题的规模类似,但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均较轻。

  自1978年以来,经济调整整顿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三年左右,如国民经济1979至1981三年调整、1998年开始国企三年脱困、金融改革三年攻坚等等。按照政策当局三年经济改革惯例,此次地方债务问题解决可能也需要三年时间。

  2012至2015年是解决问题最佳时间

  至于起点,按照1998年开始的调整是始于1997年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随后五年召开一次,最近两次分别是2002年和2007年),则这次全面解决问题的起点有可能会是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另外,考虑到地方债务到期顶峰会在2015年前,2012至2015年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至于解决方式,估计为如下:

  (1)2012年财政政策将从积极转向稳健,参考1998年后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到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执行了5年,宏观调控开始向稳健转变,只是2003年沙士疫情拖慢了实施。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到2012年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5年,应该有所转向。

  (2)进一步压缩平台融资功能,全面清理平台公司和相关政府机构。

  (3)按照不同级别国家担保的方式,全面推进地方债券自主发行。

  (4)继续房地产调控至2012年,持续的紧缩再加上财政政策的调整,届时对房地产市场应收到应有的打压效果。考虑到持续地产调控会限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2012年后地产调控政策可能将有所调整。

  (5)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发展债券市场。历史上每一次债务问题的最终解决是通过改革和市场化获得,扩大证券市场上的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到期债务的再融资压力和偿债压力。

  2012年就是一个新起步点,现在也是时间部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