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改造的是制度,而不是人性


  什么是责任?

  所有的管理都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假定之下,那就是每个人都承担自己的责任。但什么是责任?当我们讲责任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在这样两个前提下进行的:

  一:事情与自己有没有联系,与自己没有联系,就没有责任。

  二:事<的发生过程中,自己是不是能够控制?不能够控制的,就没有责任。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不在责任状态的时候,事实上是在说明,第一,他认为这件事与自己没有关系,第二,这件事的发生过程,他认为自己是无能为力。

  责任稀释定律:人越多,越没有责任!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让一个人在大街上,模拟癫痫病发作,如果只有一个旁观者在场时,病人得到帮助的概率是85%,而有五个旁观者时,他得到帮助的概率却会降低到31%。

  在另外一次实验中,他们让一座建筑屋的门底冒烟,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会有75%的概率报警。然而同样的冒烟事件中,如果看见冒烟的人是三个人,报警的概率就会降到38%。

  这样的实验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我们看来,千斤重担众人挑呀,人多,自然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愈容易解决。比如在大街上,有人追杀你,你呼喊救命,大街上人越多,你获救的机会就越大。

  但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旁观者越多的情况下,你得救的几率越小。

  为什么?这涉及到群体或组织环境中的责任界定问题。从责任的两个维度,我们很容易看到问题的真相:

  人越多的情况下,人越感到这件事与我无关。

  当周围有很多可能帮忙的人时,每一个人会觉得的责任感都会降低:“其他人一定会帮忙的,说不定他们已经打电话叫警察了。”每一个人都以为责任是别人的,结果却是没有人担负起责任来。

  人越的多的情况下,人越感到事件的发生过程越难控制

  在形势模糊不清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看看别人会怎么做,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倾向就是“多元无知”:每个人都不采取措施,每个人都观察别人,每个人都在猜测:你们是在嬉戏玩耍?还是在拍电影?你们俩谁对谁错?

  这就是责任稀释定律――责任在人多的环境中,就会像化学溶剂一样会被稀释,人越多,个人责任感就越淡薄。

  为什么越重要的事,越没有人做?

  在实际执行中,有很多管理者都是这种责任稀释现象的受害者。因为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一件事情越重要越紧急,就会有越多的人来处理。因此,他习惯于向员工不停地说明这项工作有多么多么的重要,要大家重视。

  不幸的是,员工就像那些围观的群众,纷纷在猜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当管理者只关注“要不要做”,“为什么一定要做?”“做了有多大好处”这一类战略问题,执行就出问题了,因为员工发现“越是重要的事”,越要搞清楚“你做还是我做”?

  这就是责任稀释定律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