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住建部在8月底和9月初分别对各地保障房建筑质量问题进行督察发现,很多保障房设计存在缺陷。例如,某地建设的保障房中,甚至出现了卫生间只有1平米左右的问题;更有地方政府的保障房将厨房直接做到了阳台上。据报道,保障房建筑设计标准将出台。
难道有了标准,中国的保障房建设中就能避免“纸糊房”等问题吗?
保障性住房既是民生工作,又是民心工程,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保障房的建设成为了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我国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在“军令状”压力之下,在后续资金还未有着落的情况下,各地保障房边设计、边开工、边办手续、边找资金的“N边工程”比比皆是,对施工、监理、建材等企业的招投标流程也常常走过场,质量问题在任务压力之下被放到次要位置。
于是,有关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所频频传来的负面消息却令人感到不安。2011年最让建筑界感到耻辱的一件事,大概要数发生在安徽省蒙城县和谐家园小区的“上下通透事件”。这个被居民称为“纸糊保障房”,是继青海康川新城、河南郑州一安置小区保障房质量问题之后,被媒体曝光的又一起性质恶劣的保障房质量安全事件。但这些被曝光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在全国范围内类似问题仍将发生,而且还会不断发生。即使该“统一标准”出台后,类似的事件还会再次上演。
对于保障房设计的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建设与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冠谦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套型面积标准与户型设计标准;其次是明确的设施设备配套标准;最后是装修标准,即明确保障房的全装修到底应该做到什么水平。其实,对于房屋质量的要求,国家和企业都有明文规定和标准,但是否执行,执行的力度如何,由于无人监管,所有的标准就成为“摆设”。实际上,保障房质量之所以无“保障”,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么一个“统一标准”,而重在如何有一个做好标准的执行力。作为一项政府主导工程,保障房频频发生质量问题,反映出一些地方仍然缺乏民生关怀理念,导致在保障房建设问题上出现了应付、拖延和以次充好。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对于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年,中国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并没有因为这个标准而减弱,反而是腐败官员级别越来越高,贪腐数额越来越大。
透明是最好的政策执行手段。要想确保保障房质量万无一失,就要打到“七寸”,就需要真正激活监管机制,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加大民众对保障房的监督力度,把监管问责细化,制定出相应的惩处杠杠,譬如保障房出现主体质量问题需要拆除重建的,直接负责人该负责任,开发商需负的经济责任等,都要一一列举,并且约请人大政协等监督执行,才能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同时,要在保障房建设工程招标方面,一定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确保公正。选择那些资质等级高、市场信誉好、技术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进行保障房的建设;其次,要从设计规划、施工进度、建筑材料来源、装修效果等环节进行全方位跟踪,责任到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应该看到,保障房的质量问题事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发展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决不可掉以轻心。稍有松懈和麻痹,便有可能留下后患。离2011年年底只剩下一个季度了,但愿在这一年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能够欣慰地看到,又有一批住房困难家庭搬进宽敞舒适的新家中。
标准的执行力有时比标准更重要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