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的货币增量和信贷增量是防通胀和防风险的需要,更多的股票融资则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
本次宏观调控具有与以往历次调控不同的内容,目的带有多重性。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要习惯于在宏观政策不那么确定的情况下工作。
我们还需要第二个习惯——习惯于在供求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做股票。
对大多数人来讲,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股市政策似乎是一种“天意从来高难问”的事,十多年前我也是这样。但后来有几本书改变了我的视野,其中最重要的2本是维克多·斯波朗迪的《专业投机原理》和赫伯·斯坦的《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它们使我知道,政府的经济决策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看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果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反就业,那就倾向于打气;如是反通胀,就倾向于放气;如果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多种矛盾交织,那就通过一揽子或一系列安排去兼顾各种问题、各种矛盾。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去年底我写了一篇《2011股市只有阶段性机会》,对今年股市的宏观背景给予了-1分评价。但文章发表后,许多人表示了强烈质疑,一些读者甚至反复发来邮件与我争辩。使我不得不说“我不想说服你,希望你也别来说服我,我们还是来看事实吧”。而现在看来,对2011股市的宏观背景给予-1分的评价还是太高了一点,应该给予它最低的-2分——2011年来,央行已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又有一次扩大存款准备金缴纳范围,累计采取了9次货币紧缩措施。在此背景下,股票市场融资与再融资总额却不见减少。
一方面是收紧银根,一方面却不断扩大股票融资和再融资,这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有关。2011年来,我国经济的主要任务一直有3个:防通胀、稳增长、调结构,而目前似乎还应加上一个防范金融风险。而检验这些政策目标就可知道,就像一个人同时得了寒症与热症一样:治寒症需要适当吃点温热的东西,治热症则需适当吃点寒凉之物。控通胀与防范金融风险,需要收缩银根,尤其是收缩信贷;稳增长则需适当增加投资;调结构虽然是有保有压,或有压有促,但促与保的成分大于压的成分,毕竟,压也不能叫它死掉。这几项任务纠缠在一起,就使我们看到了一方面是更少的货币增量和信贷增量,一方面则是更多的股票融资。
更少的货币增量和信贷增量是防通胀和防风险的需要,更多的股票融资则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2011年来,沪市主板市场的IPO量很少,而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发行上市则源源不断,就是出于调结构的需要。至此,去年底央行提出要以“社会融资增速指数”取代M2的含义了,它的用意不是控制融资规模,而是指:只要股票融资加债券融资加信托融资加银行信贷等,能够满足宏观经济发展所需就行了,不必把希望都放在信贷这一棵树上。
上述这些告诉我们:
1、本次宏观调控具有与以往历次调控不同的内容。以往的历次调控本质上都是在原来的发展轨道、发展模式上进行的周期性调整,一旦某一指标调整到位,政策就会全面转向。而本次调控的目的带有多重性,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需考虑多重因素。因此不是一到预期目标就放,一放就立即大干快上那么简单。换言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要习惯于在宏观政策不那么确定的情况下工作。
2、由于有经济、金融周期和经济转型双重任务叠加,因此,本次宏观调控具有某种长期特征,在这一调控中,股票市场必然会被赋予更多的任务、更重的责任。换言之,防通胀和防风险的任务越重,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需要承担的任务越重。近期关于国际板的声音少了,关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说法多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我们还需要第二个习惯——习惯于在供求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做股票。
至于具体走势,我想说2点。
一点是:去年2319点底部,主力的核心底部成本在2460点,因此,它是2319点的最后保障线。只要收盘不低于这个点位,便意味着主力尚未彻底放弃。如果失守,则意味着主力已彻底放弃或无力再坚守去年2319点的底部。至于其他点位都可适当忽略。
一点是:虽然从周期分析,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才是真正的时间窗口,但周期规律的表现历来有2种模式。一种是正点模式,表现为价格低点正好出现在时间窗口上,形态上表现为单底。一种是“两低夹一高”模式:两个低点分别产生在时间窗口的两边,而真正的时间窗口则成为两个低点间的一个相对高点。如果是这种情况,则10月大盘有望出一条阳线,而另一个低点将出现在11至12月间。这两种情况在周期表现上都经常出现且会互相替代。因此操作层面上,目前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心态、风格、理念如何:是宁可忍受最后阶段的下跌,也不放弃出现“两低夹一高”的可能性;还是宁可放弃这种可能,也不愿承受最后阶段的下跌?至于技术层面和走势层面的东西倒可适当忽略。
人民币将成中国股市长期特征
评论
5 views